■记者 张华颖 董笑瑜 姚怡婷
钱塘以产业立区。在这里,涛声激荡,千帆竞发,书写着产城深度融合的壮丽篇章。
2023年,杭州晋级超大城市,经济总量也跃上2万亿元新台阶。在这一新阶段新起点上,如何更好地推进产城深度融合成为钱塘高水平打造产业新城、高质量建设一流新区的重要命题。2月2日举行的区政协一届四次会议首场联组会议上,政协委员们发挥特长优势,共同探索答案。
科技创新赋能 塑造发展融合新优势
科技创新如同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总能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
在钱塘推进产城深度融合的发展进程中,经济界别委员蒋望宇认为,推动科技创新与城市建设的融合是构筑未来具有活力、可持续、数字化的产业新城的重要措施。过去一年,蒋望宇参加区“高水平高标准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现代化国际化一流新区专项课题组”并随课题组赴湖州等地调研学习。在充分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他提出“加大招商力度引进高科技产业,通过在城市范围内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加快智能城市基础建设”的建议。
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重塑城市发展新优势、抢占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针对钱塘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动产城深度融合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类网络安全风险问题,特邀界别委员吕韩飞建议“增强全局化、集约化的新型智慧城市网络安全整体保障能力,构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和基础资源库,强化事前检测预防、事中监测应急、事后溯源恢复能力建设。”
立足以人为本 让产城融合更有温度
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即以城市为基础,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突出城市服务居民美好生活的功能,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随着产业的升级,能吸引并留住人才的,往往是具有高生活质量的区域。借助区位优势,特邀界别委员陈宏刚建议“以2027年建成交付的高铁站为核心,利用钱塘枢纽迎来送往的客流优势,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能源等方面的设施,串联起杭州医药港、大创小镇等产业平台,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他提出,要重点围绕钱塘枢纽站及其周边,打造一座集铁路交通、轨道快运、商业服务、商务办公、体育休闲、文化展览、高端居住为一体的多元复合的现代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体,更好地升腾钱塘“烟火气”。
幼有善育,不负所托。多年深耕托育服务行业的教育界别委员周玲美分享了以高质量托育服务助力产城融合发展的心得体会:“钱塘区现有常住人口79.3万人,3周岁以下婴幼儿1.3万余人,让每位宝宝的爸爸妈妈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心在钱塘创业发展,这对加速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她建议,钱塘可以通过多元办托、差异服务,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多层次供给托育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同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托育服务,出台普惠托育机构运营补贴激励政策,推动普惠性托育服务区域全覆盖,实现公益普惠托育扩面提质。
推进品牌建设 持续打响钱塘知名度
城市品牌是对城市精气神的特色凝练而创造出的一个符号化、个性化的具体形象,有着广泛的吸引力和传播性,能快速聚集人气,提高城市认知度,促进城市文化力、向心力的凝聚,形成城市性格,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从茫茫滩涂,到强势崛起的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钱塘大地上承载着深厚的潮涌文化、围垦文化、知青文化、农耕文化、创新文化、红色文化,这正是特邀界别委员史征关注的方向。“建议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力打造钱塘文化品牌,深入挖掘钱塘文化内涵,构筑既具有较强影响力又有极高辨识度的钱塘文化IP,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科学有效的传播建设文化品牌,传递文化品牌核心价值,不断提升钱塘文化软实力。”史征说。
作为杭州亚运会轮滑馆所在地,如何放大亚运效应、提升城市能级,是钱塘探索的方向。来自社科和科协界别的委员刘辉提供了她的思路:“可以加强体育场馆及场地资源利用率,一方面结合嵌入式体育场地,举办百村(社)篮球赛等全民健身活动,另一方面积极申办专业赛事,培育自主IP品牌赛事,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打造体育强区。”刘辉表示,近年来,钱塘区深入挖掘城市闲置土地,建设嵌入式体育场地,更应以此为基础,打造钱塘运动之城、活力之城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