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华颖 姚怡婷
2023年,ChatGPT-4的横空出世,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人工智能应用的深刻变革,也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再度引起广泛关注。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时期,前沿技术赋能产业发展、生产力提质效果显著,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区委一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科教人才一体融合提质行动,争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先行区。在2月3日举行的区政协一届四次会议第二场联组会议上,政协委员们围绕“优化全链条创新生态,打造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带”的主题踊跃发言、献计出力。
畅通渠道搭平台
打通产学研创新链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重要来源,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科技活动的重要内容。坐拥全省最大高教园区的钱塘,科技创新活力涌动,发展动能强劲,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何让更多科技成果从“纸上”走到“地上”?科技界别委员于坚栋建议,应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门渠道,发展与高校、科研机构联系紧密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成立转化中心、产业研究院等专门性平台,集聚一批专门的技术经纪人,做好企业与高校之间沟通的桥梁。“还要建好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孵化载体,通过大学科技园将科技成果转化与师生创新创业进行有机叠加,增强钱塘的区域创新竞争力。”于坚栋表示。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脚点在产业。社科和科协界别委员冯言勇建议,要促进科技成果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让科技创新紧贴市场需求。“高校要以真正解决用户痛点为目标,以科技成果可产品化、标准化为导向,规范成果转化实施行为。同时,要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到高校科研环节,结合市场需求和技术成熟度等因素,提供科研方向的建议和指引,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引领科技成果研发方向。”
优化环境引凤栖
营造创新强磁场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推动区内高校科技成果就近转移转化,打造环大学城创新圈,离不开人才引育留用。社科和科协界别委员娄建勇注意到,目前区内高校在校外的产业创新校地合作空间尚显不足,对于贯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实现校地合作项目落地、校友回归的数量还不够多。他建议,进一步完善环大学城周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同时鼓励具备一定能力的高校课题组在校外设立创新研发机构或研究院所,链接领域人才及资源的集聚落地,进行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交流与合作。
“校友是城市及大学发展的珍贵资源,能够带来巨大的人才红利。”特邀界别委员黄丽红介绍。近年来,钱塘区深入推进“浙子回归梦钱塘”工程,并于去年成立钱塘联合校友会北京、深圳分会。“建议加快打造校友经济创新创业集聚区,吸引高校大学生从‘走进来求学’到‘留下来服务’或‘常回来看看’,让高校校友真正变为钱塘的主人。”黄丽红说。此外,还应继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让更多校友创业在钱塘、创新在钱塘、创造在钱塘,不断放大创新创业创造的乘数效应。
产教融合谋发展
开创区校合作新局面
去年,在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中,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钱塘科学城)产教联合体成功入选,这也是浙江省唯一入选的产教联合体。
钱塘是产业大区,也是教育大区。作为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的重要节点,当前,钱塘正立足产业发展优势,加快“产业+学科”的模式创新,汇聚发展新功能。
围绕以教兴产,科技界别委员胡誉怀提出,要探索企校共建共育技术人才机制和模式。作为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是钱塘发展的一大重心。然而,目前区内高校相关对口专业较少,科技成果转化不突出。他建议,一方面依托区内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建立更多、更早让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实习的机制,包括聘请企业校外导师、项目实习制等,加快为钱塘输送有效产业人才,另一方面鼓励高校培育扶持相关产业,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支撑实现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钱塘持续探索区校协同发展路径。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建成产教融合大楼4幢,现代产业学院39个,其中省级重点支持的现代产业学院14个,企业订单班180个,共享10585名校企师资。在这一基础上,社科和科协界别委员丛飞提出,更多地引入企业与产业园等经营主体参与产教融合体的建设,以市场化的机制考虑产教融合体的建设运营工作,给予产教融合体专项的政策扶持,并支持区内主导产业的龙头型链主企业主导建设行业级的中试基地,使其既可作为成果转化的试验基地,也可成为产教融合培育专项人才的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