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东沙湖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1年05月21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强化工匠培养导向 制造业才能行稳致远

  □特约评论员   张新华

  没有钱塘工匠,就没有高质量的“钱塘造”,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无从谈起。统计显示,我区有581家规上工业企业,形成了包括汽车、机械、家电、电商等20多个工业门类的工业体系,产业发展急需各类技能人才(相关报道详见本报5月14日4版)。

  也许有人认为,工匠培养是教育部门的事,好与不好的决定因素应该是教育主办机构的层级、教育管理的水平问题,至于其他企业无关轻重。其实不然,工匠培养这些要素固然重要,但是学校培养工匠的水平高低是受企业欢迎与否的关键之处。即企业对工匠使用、后续培养教育能否有春风化雨、四两拨千斤的育人之力,这是强化工匠培养导向的有效途径。

  当下,弘扬新时代的工匠精神需要树立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坚持专业专注的职业操守,倡导敬业乐业的职业风尚,由“道”“术”“技”三个维度着力培养“道技合一”的应用型人才,钱塘区加强与地方本科院校探索工匠培养新路径,建立知识和技能培养并重的教学体系,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体系,这个创新值得点赞。 

  众所周知,一个好的工匠想要在一个领域做到顶尖的位置,只是时间的累计是不够的。而更多的是如何来利用这些时间,相关部门还要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展现浓浓的家国情怀、积极的审美偏向,涵养工匠精神的胸襟与格局。如果说企业多,人才需求旺,高校也多,但没有引入师资力量;没有重构有利于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导向;没有形成培养新工匠精神的动力机制;没有有利于弘扬工匠精神的逆向淘汰机制。工匠数量就会减少,学校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企业对工匠的需求再怎么大,向学校要人催的再紧,企业也是招不到工匠的,会出现有价无市困境。

  显然,强化工匠培养导向,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中坚力量,这不仅关系到工匠职业生涯和是否能够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而且还体现在对工匠培养导向的内涵,必要性,可行性有极大的关联。同时,工匠培养要坚持公平为要、教育为先,使学生在工匠精神的磨练之下彰显自我个性,多思考自己与家国的关系,进而不断培养求真、向善、尚美的心灵,成为关注生活、感知时代、格局豁达的社会主义新工匠,如此,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受到学校、企业和社会的欢迎、支持,当然也会沉淀下工匠较高的影响力和好口碑,进而使钱塘区的智能制造业走得更远、更稳、更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经济
   第04版:专题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城事
   第07版:东沙湖评论
   第08版:教育
   第09版:公租房
   第10版:公租房
   第11版:公租房
   第12版:公租房
~~~
~~~
~~~
~~~
~~~
钱塘新区报东沙湖评论07强化工匠培养导向 制造业才能行稳致远 2021-05-21 2 2021年05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