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顾俊民
“等到年底工厂建成,我们的产品研制周期预计可缩短50%,产品生产效率提升15%,不良率降低40%,生产过程中材料损耗降低30%,综合能耗降低5%……”站在建设中的“未来工厂”厂房外,钱塘区中策橡胶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踌躇满志。
据媒体报道,作为浙江省首批“未来工厂”试点,这家位于钱塘区的中策橡胶对“高性能子午胎未来工厂”投资约3.8亿元,综合应用5G、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对基地内现有的单体工厂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建设行业内最先进的智能、绿色、少人化的高性能子午胎制造工厂。这就是“未来工厂”,正所谓是“我的未来不是梦”。
据悉,在杭州市未来工厂培育企业名单中,钱塘区入选企业多达32家,数量位居全市前列,这更显示出,加快“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是钱塘区的发展定位、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
“未来工厂”是制造方式创新、要素资源重组和企业形态重构的全新探索,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幅提升。因此,建设“未来工厂”,是杭州加快推进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两大根本性变革的创新之举。而制造型企业要有建设好“未来工厂”的决心、信心。
当前,建设“未来工厂”的大环境已经成熟。杭州凭借数字经济优势,已经在数字工程服务赋能制造业方面取得了亮眼的成绩,比如5G网络通信基础扎实、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发展提速、工控安全保障有力。尤其是工业互联网,作为推动产业转型的关键支撑,杭州互联网生态体系趋于完善,专业性子平台的培育建设“百花齐放”,在算力支撑、大数据建模、人工智能等领域提供了许多解决方案,为全市探索建设“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提供了实践基础。同时,管理部门在推进“未来工厂”建设的过程中,将更多的瞄准拥有广泛创造力的小微企业,要引导小微企业融入“未来工厂”的生态圈,而这个过程就离不开大量数字技术的支撑。所有这些,就是我们常说的,“政府做环境”。这是其一。其二,数字化转型首先是意识转型。这不是技术总监的事,而是一把手的事。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必须要有紧迫感,必须深刻地意识到数字化转型是当下企业的必然选择。只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找准数字化的切入点,寻找差异化的竞争路径,才是制胜关键。并且通过装备升级、产线升级、管理升级,让数据计算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因此,培育“数字化”意识,迫在眉睫。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目标清晰,未来可期。我们相信,钱塘区加快建设“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氛围正日趋浓烈,区内制造型企业正“组团式”升级,进而,必将跑出“智造”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