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张新华
上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正式实施。这一法规明显针对食客的浪费行为予以处罚,目的是借此倒逼消费者和商家加以重视,履行杜绝浪费、节约粮食的义务,但处罚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更在于推动全社会崇尚节约、以节俭为荣,把习惯养好了,才是正本清源的最好办法。
曾几何时,不论是高校食堂还是各类餐馆、饭店,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中不乏好食物,餐饮浪费触目惊心、发人深省、令人痛心!究其原因,重虚荣、讲攀比的“面子文化”,讲排场、比阔气等陋习难辞其咎。虽然近些年,点餐浪费现象有所改变,不少食客也会选择打包剩饭剩菜回家,但要彻底消除“面子”隐忧,杜绝中国式“剩宴”,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用法治思维打好“组合拳”。因为肆意浪费食物,背后暴露出的是部分国人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更没有高瞻远瞩的居安思危意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鉴于此,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从未过时,也绝不能丢。以此次立法为契机,我们一起行动,做好法律的宣传者和监督者,告别舌尖上的浪费,告别“中国式剩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让全社会拒绝餐饮浪费、珍惜粮食、培养节约习惯,从每一餐做起,从你我做起,让点餐浪费收费入法走进人们心中,推动纸上的法律条文变为人们的点餐守法自觉。
法律的实施不但带动大家珍惜粮食、吃光盘子中的食物,还能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有利于形成正向激励的社会风尚,而且能引导、鼓励更多人带头做一个崇尚节约、惜粮如金的人。因为,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点餐浪费这种突破道德、法律底线的不法行为,有关部门必须查明真相,对点餐浪费行为持“零容忍”态度依法严惩,更要给心安理得地浪费食物的言行浇上冷水,让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成为用餐者清流,成为广大食客的自觉追求,从而在全社会营造点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通过给广大群众上生动的法治教育课的机会,让“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