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金驰
见证沙地五十载“破浪前行”的老手艺人蒋星海,是闻名乡里的造船人。“靠一门手艺吃饭,做了一辈子的船”的他,一身过硬的技术活有口皆碑。如今,年过七旬的他最担心,的就是“接班人”的问题了,老人感慨“不知道这门手艺还能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相关报道详见本报5月17日4版)
其实,这也不是蒋星海老人个人的困惑。时代发展到今天,不少类似于“手工造船”的老手艺老产品都不得不面临现实困境,甚至不少“非遗”工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究其原因,就是“老底子”的东西无法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笔者认为,在新时代新时期要让传统的老手艺老产品“焕发生机”,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对策:
其一,老手艺要走品牌化之路、细分目标客户,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不考虑用户体验,而“一招鲜吃遍天”。现代社会是一个需求细分的社会,就连最基本的吃穿住行也发展出了不同层次、不同需求。比如交通是坐私家车、出租车、网约车、公交车等,还是独载、搭载拼车等等。老手艺都有流传甚久的名称,这些名称就代表了产品的品质和灵魂,如果不加以保护,不去申请商标等著作权保护,可能会被抢注,被李鬼假冒李逵。所以第一步是商标注册保护,在注册以后,再对产品进行品牌化、制度化、细节化落实,在“小而美”“小而专”的细分市场走得顺畅。
其二,老手艺同样可以搭上“互联网翅膀”,在一个互联网无处不在、“流量就是王道”的E时代,老手艺人虽然有几十年淬炼的工匠精神,但往往因年事已高,对新生事物不熟悉,信息交往不对称,经常陷入心有余力不足的困境。在这个时候,有关部门就要政府搭台,手艺唱戏。一方面可以采取展会形式、博览会形式将以本地区为主的老手艺集中展示,集中介绍,集中推广,尽最大限度让更多的市民、更多的商家、更多的潜在合作人能了解老手艺,走进老手艺,合作老手艺,释放老手艺。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和有关单位的牵线搭桥,老手艺人主动走出去,走出相对封闭的创作室,走到电商平台中,走到年轻群体中,开直播玩抖音,接受年轻世代的意见,让老手艺和市场结合,生产出市场接受度高的网红产品,从而一炮打响,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不断的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有底蕴的“网红产品”,譬如百雀羚、马应龙等响当当的老底子国产品牌,成功地利用互联网平台和迎合年轻人喜好的营销手段,玩了一波“回忆杀”,也玩出了“新鲜感”。
其三,老手艺要主动走出去,走到学校中去,要从小选拔手艺人。一般来说,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小小年龄就产生了探索世界、参与创作的内心强烈渴望和求知欲。老手艺人可以和学校合作,将有代表性的老手艺产品放入教室、图书阅览室、教学大厅等长期展览,将老手艺的介绍、做法、文化内涵通过上课练习的方式走入教师、学生心灵深处,不断的寻找、选拔最感兴趣、最有激情、最有创造力的学校内部手艺人,在告别市场化的批量生产后,老手艺人带着“小手艺人”,反而能心无旁骛地打造小众化的、有着高附加值的艺术品。
老手艺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全社会都要关心的问题,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不管人们喜好如何改变,只要我们的思想观念能与时俱进,对老手艺有保护、扶持、激励、合作、创新、传播的制度并落实到位,老手艺也一定会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一方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