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之所兴,在顺民心。钱塘区始终坚持“民呼我应、民需我行、民难我解、民力我聚、民评我为”的工作导向,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路网改善、生态环境优化、教育资源整合、人才招引政策出台等方方面面着手,不断改善民生福祉,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共同富裕图景,才有底气喊出“不管你从哪里来,我们都是钱塘人”,让更多人认同钱塘、融入钱塘、圆梦钱塘。
借亚运东风,期待营造更多健身场馆
■记者 王慧敏
自钱塘江畔的亚运轮滑馆正式亮灯后,该场馆两个“6”融合叠加的变色“旋风陀螺”鸟瞰图,刷爆了江东片区居民的朋友圈。大家不禁对正在完工收尾阶段的亚运手球、击剑比赛馆有了更多的期待,直呼一定要到现场“打卡”。家门口的亚运会不仅“吊足”了辖区居民的期待,同样,还掀起了全民健身锻炼的新热潮。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杭州亚运会的脚步渐行渐近,全民迎亚运的热情氛围也早已在钱塘大地上蔓延开来。市民运动热情提高,对于户外及体育场馆、健身场所设施也有了更多期待。记者调查中,市民也透露出两点愿望:一盼户外健身设施数量再增加、种类更丰富、质量有保障;二盼体育场馆数量再增加、设施质量有保障、服务再提升。
随着我区一个个亚运场馆的建设推进,“公园+体育”模式、共享学校体育设施、社区健身房等相关全民健身措施的推广,让市民健身场所选择面更加宽广。
在前进街道前悦社区的社区健身房内,居民小秦正带着孩子一起锻炼,这个家门口的小型健身房让她感觉到很便利,“真的很方便,还有教练讲解,晚上我还要参加社区组织的瑜伽课呢!”前悦社区的瑜伽课、临江村的广场舞队、前进一小的武术课……在前进,以健身迎亚运的全民运动氛围已经形成,同样的情形在我区全面铺开。
根据亚运城市攻坚行动任务,今年奥林匹克社区规划建设中,我区将开展不少于5处的城乡公共体育设施提升工程,并将于12月底前完成乡镇(街道)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处,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处,百姓健身房4处,小康体育村升级工程2处。“同时,我区正全力推进全民健身地图2.0建设,预计到今年12月底前,义蓬街道文体中心和 7家百姓健身房实现预订功能。”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以亚运为主题的东部湾体育公园也将于今年基本完工。
进一步丰富“与亚运同行”系列健身活动形式,进一步提升“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在不久的未来,“全民健身”的春风将吹至钱塘每一寸土地。
打造人才特区,期待“智涌钱塘”
■记者 刘龙龙
今年6月18日上午,钱塘国际博士后创新孵化中心在活动现场正式揭牌成立。同时,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江苏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在钱塘发起成立“长三角青年双创发展联盟”,以进一步发挥区域、政府、高校的不同双创资源优势,实现三方共赢。
业以才广,功以才成。据了解,钱塘区已经搭建了覆盖大学毕业生到领军人才的招引体系,人才聚合效应与日俱增。
统计显示,2020年,钱塘区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377家,新增数量居全市前列。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2.6万余名,其中应届毕业生9429名,同比增长88.81%。
杭州太吾跨境电子商务公司的小傅,和毕业不久的小伙伴们在钱塘创立属于自己的团队,创业伊始各种艰辛,业绩也逐渐有了大幅的增长,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给这艘创业的小船带了巨浪。面对资金和销售渠道短缺的困境,他们通过人才就业服务网申报了杭州市、新区优厚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4万元的房租补贴发挥了作用,让企业成功渡过了资金紧张的难关,未来企业将继续结合新区发展的思路和理念,让创业的理想再次扬帆起航。
为支持更多的人才来钱塘就业创业,钱塘区在市级给予应届大学生就业补贴的基础上,对新引进毕业生的福利“加码”发放,其中博士毕业生最高可获得各类补贴44万元,硕士毕业生可获得13万元,本科毕业生可获得6.88万元,并实现各类政策AI审核,“瞬间兑付”。全年累计发放应届生生活补贴1.25亿元,往届生生活补贴3000万元,安居补贴5505万元,惠及在新区创业就业的大学生11769人次。
在高端人才招引上,钱塘区除了推出更加有吸引力的政策外,还在制度上不断创新。从湖南到浙江,工学博士何敏最近做了一个改变个人生活轨迹的决定。让她打消疑虑、坚定信心的,是钱塘区去年年底创新推出的“钱塘举才官”制度。该制度明确,只要是由“举才官”发现、选拔的业内优秀人才,钱塘区将开通“绿色通道”,优先给予落实人才引进。
作为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谭蔚泓院士自担任“举才官”后便积极履行责任。“在2019年中科院医学所成立之初,谭院士就向我发出了邀请。”何敏说。在中科院医学所筹建期间,她也承担了部分人才任务,帮助组建了一支由院士领衔、中青年骨干为支撑、博士后后备人才为基础,结构合理、创新活力凸显的研究队伍。
出行方便了,期待打通更多“毛细血管”
■记者 王慧敏
随着杭州地铁8号线首辆地铁开启首次载客运营,车身以100公里/时的速度自地下穿城而过,钱塘区也正式步入地铁1、7、8号线“三线换乘”时代。从桥头堡站跨江到工商大学云滨站仅需5分钟,极大提升出行体验,增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拥江而起,穿江而过,3条地铁线串起了钱江两岸的万家灯火。从过去江东片区不通地铁,到如今三线换乘“天堑变通途”,我区交通网线显著提升,轨道交通逐渐成为居民主要出行选择。
然而,钱塘居民们对便捷的交通出行还有更多期待,“希望家门口能有接驳公交直接去地铁站”“希望能投放一些电动共享单车”“能否多开设一些小区巴士,方便老人出行”……不少居民对现有出行提出了意见建议,因此,打通更多交通路网的“毛细血管”成为了民之所盼。
当前,区公交公司计划对辖区内3166路、284路、361路、595路等部分公交线路进行提升优化;前进街道采取投放电动共享单车的形式,方便辖区职工出行;下沙街道分布广泛的公共自行车点打通了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义蓬街道已运行的8号线站点周边设置非机动车停放区域……一条条“毛细血管”被打通,让居民们享受到了更加人性化的出行保障。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随着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不久的将来,20分钟横穿钱塘、30分钟抵达杭州市中心、45分钟跨省市的便利出行也都将一一变成现实,为高水平打造“智涌钱塘·现代星城”全面打开交通大格局。
善解“关键小事”,期待“民呼我为”成为常态
■记者 徐红燕
每天上午10点半左右,钱塘区下沙街道上沙社区老年食堂助餐点已经人头攒动,排起了长队。黄豆炖猪脚、清蒸鲈鱼、东坡肉、香菇青菜、农家土豆片……荤素搭配、花样繁多。在这个宽敞明亮,器材干净齐全,区域分工明确的老年人“专属食堂”里,老人们一边吃饭,一边聊聊家常,有的时候吃完还要打包一份回家做晚餐。民生无小事,吃饭是大事,一顿热乎乎的饭菜暖了社区老年人的心。
民呼我为,钱塘在行动。今年以来,钱塘区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着手,倾听群众的呼声,解决群众的关键小事,致力于打造“民呼我为”这张杭州的金名片。
下沙街道智格社区免费维修居民空调,让居民终于放心一“夏”;白杨街道持续推进“高层二次供水改造”项目,保障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义蓬街道启动“头雁铁军,五大工程”,第一时间询民意、问民愿,收集民情50余条,并领办了如修建机耕路、打造“数字三农”、建设“钉钉圈E路看”等贴合村民实际需求的15件实事;面对出租屋消防隐患,前进街道采取多方联动、督促整改,构筑出租房消防安全线……一大批关乎老百姓的实实在在的“关键小事”,已经取得好成效。
钱塘区始终坚持贯彻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做好为民服务的“带头人”,一步一个脚印把民生工作抓到实处、抓出成效,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事。接下来,钱塘区将继续忠实践行“民呼我为”,忙在点子上,做到关键处,让“民呼我为”真正成为基层工作常态,让钱塘更具温度与情怀,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教育先行,期待更多优质资源在钱塘集聚
■见习记者 陈婕
钱塘区成立后,我区教育事业发展跨入了新阶段,但打造“教育先行区”,任重道远。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大背景下,我们聆听人民需求,加快推进教育项目建设。
为有效解决钱塘区双职工家庭暑期孩子“无人管、管理难、管理水平不够专业”等问题,杭州市钱塘区教育局(筹)按照“公益性、教育性、服务性、便利性、自愿性”原则,在全区开办2021年暑期暑托班,由区青少年宫和9所区内小学共同完成,为小学生提供暑期看护服务,设置针对性课程和活动,解决家长后顾之忧,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快乐且有意义的假期。
据了解,暑期托管班服务内容为作业辅导、文体活动、素质拓展等,旨在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托管费用方面,因暑期托管班性质为公益性,仅收取托管服务费、餐费,学生保险费用由区财政承担。
同时,我区还将加快推进教育项目建设,新建50余所学校、幼儿园,逐步满足所有人民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需求。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有“观澜中学”“义蓬街道中心小学(暂名)”“河庄街道城乡一体化安置小区(棚户区三期)配套幼儿园”“大学城北单元规划小学(一)”“大学城北幼儿园(二)”。
其中,“观澜中学”项目总建筑面积为29222.5平方米,计划2021年底竣工;“义蓬街道中心小学(暂名)”总建筑面积58235.22平方米,2022年7月底竣工;“河庄街道城乡一体化安置小区(棚户区三期)配套幼儿园”总建筑面积4599.32平方米,计划2023年3月完工;“大学城北单元规划小学(一)”项目总建筑面积36980平方米,计划2022年2月份竣工;“大学城北幼儿园(二)”项目总建筑面积12983平方米,计划2021年9月份竣工。
教育事关民生事业的核心,也是钱塘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一流新区客观需求,做好更多优质教育项目,满足“民之所盼”,钱塘在路上。
共治共享,期待“钱塘蓝”常在
■见习记者 陈婕 通讯员 苏一侃
近年来,我区协同推进“燃煤烟气、工业废气、车船尾气、扬尘灰气、城乡排气”五大领域“五气共治”,“钱塘蓝”也频繁出现在居民的视野中。据统计,2020年空气优良天数提高到323天。为了让“钱塘蓝”这抹色彩长留,我区多措并举,着力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结合我区现状,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行业已经不再顺应时代的需求,尤其是临江化工产业园这一重要平台更加需要高附加值、低污染排放的新型产业。据市生态环境局钱塘分局(筹)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今年计划关停退出52家企业,助力产业结构提升。为此,我区组建了外六工段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对外六工段危化品区块11家企业推进结构关停各项工作。截至目前,11家企业已全部完成评估工作,3家企业已签约;其余部队区域19家化工企业、各街道临江园区外20家规下化工企业及下沙区域2家企业也正在由相关部门联合进行推进,目前已提前关停企业12家。
依托“‘迎亚运’城市环境大整治、城市面貌大提升”长效管理行动,城市扬尘治理也有所成效。生态环境分局(筹)从“机制、人防、技防”三大方面入手,和其它部门一起组建了扬尘管理队伍,制定扬尘管控相关办法,形成了扬尘管控协作治理的机制;通过邀请专业第三方开展扬尘专项巡查,织密日常监管网络;通过应用远程在线监控设备,利用已建设好的工地扬尘和道路扬尘在线平台数据,实现全天候精细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