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翔
近日,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公布了2024年度浙江省基层重点公共文化设施专项提升验收结果。钱塘区图书馆、前进街道综合文化站和临江街道综合文化站以“一级公共图书馆”和“一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标准全部顺利通过验收(相关报道详见本报3月7日第3版)。这一成果不仅展现了钱塘在文化建设上的深耕细作,更揭示了公共文化设施以“优”促“享”,实现提质增效的可行路径。
公共文化设施是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保障。钱塘公共文化设施从“全覆盖”迈向“高品质”,首先体现在硬件升级与服务标准的全面提升上。譬如钱塘区图书馆自开馆以来,就以其丰富的藏书、多元的功能区划和人性化的设计,迅速成为市民的“文化客厅”。同样,前进街道综合文化站将文化交流、城市书房、展览展示等功能融为一体,临江街道综合文化站也是集多功能厅、培训教室、数字文化活动室等设施于一体,同时引入上级单位优质文化资源,不仅解决了基层文化设施“有没有”的问题,更在“好不好”“优不优”上实现了新突破。
另一方面,此次三个高质量文化阵地顺利通过“省考”,也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从“单一供给”到“双向互动”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例如,临江街道综合文化站通过“文化点单”机制,精准对接村社、企业群众的文化需求,不仅实现了供与需的高效对接,更让文化服务从“政府配菜”变为“群众点单”,增强了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以及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认同度和满意度。又比如钱塘区图书馆时常举办形式多样的阅读分享会等活动,不仅为图书馆增添人气、集聚活力,更通过精准化、场景化的活动设计,激发了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和传播力。
此外,搭建更多高质量的文化阵地,也将助推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良好文化生态。去年10月,由100位普通钱塘人共同表演的舞台剧《Hi,钱塘》在金沙湖大剧院上演。作为2024钱塘文化主题月的活动之一,这场关于钱塘的“城市创作”,将素人演员和他们与钱塘的故事呈现于舞台之上。这种“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模式,不仅彰显了钱塘的文化温度,也通过普通人的视角、接地气的故事,引发更多钱塘人的共鸣,让公共文化设施与活动成为凝聚群众情感、培育文化认同的纽带。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公共文化设施的提质增效不仅是软件与硬件的升级,更是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的革新。只要紧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以公共文化设施之优质促公共文化服务之共享,未来,我区必将形成更有活力、发展更加迅速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同时,为钱塘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