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张新华
每到下午下班时,万纬杭州大江东临江物流园的员工们便习惯性地奔向园区西侧的临江商亭,一台台炉灶的“烟火气”也瞬间升腾开来(相关报道详见本报8月12日第2版)。
要让员工吃饱,要让摊主赚到,还要把夜市环境维持好,对城市管理者而言,这道“夜经济”考题有些棘手。举个例子来说,钱塘区纬八路和经七路片区,聚集了4个物流园。周边2000多名员工衣食住行等需求,自然就会形成一个规模不小的市场,但衍生出的“麻烦”也不少,特别是周边居民重点关注的油烟污染、消防隐患等问题。如何做好规范管理、有序经营、良性引导,让这样的市场有“钱景”更有前景?
笔者认为,草根性十足,尤其是以工业园为中心辐射拓展开的“夜经济”,管理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到平衡点,让热辣滚烫的“烟火气”和干净整洁的市容市貌兼得。其实,只要立足钱塘特色、做好“工业园+”文章,努力变工业园为幸福圈,“夜经济”和“城市美”是可以双向赋能的。
以临江商亭为例,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在7月底协同临江街道,打造钱塘区“移动惠民车”引摊入市“2.0”版本,利用150平方米荒地,打造了这个迷你商业街亭。升级后,餐车进阶为商亭,一批摊贩在固定场所“安家”,进行规范化、有序化经营。有关部门以建章立制、科学管理的设计,因地制宜开启了“工业园+”的探索,不仅点燃了夜市消费热情,还带动了周边多个产业,激发了晚间消费潜力,实现了多方共赢,也打造出了一个可推广复制的样板。
如今,不少地方将标准化工业园区建设与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相结合,高标准规划“15分钟产业社区生活圈”。但如果工业园区本身不具备搞产业社区的条件,或者周边缺乏相应的生活配套,也不能“硬凑”,不过可以另辟蹊径解决员工的生活需求。说到底,管理不能搞“一刀切”,碰到问题也不能因噎废食。这种“工业园+”模式行不行得通,供给侧和需求端如何良性循环,得看有关部门的“绣花功夫”功力几何,如何以因地制宜的思路、以多方满意的标准,达到市场火热环境整洁发展向好的效果。也就是说,把“工业园+”做足“加”分项。
吃口热饭、喝杯奶茶、吹吹夜风,攒了一天的“班味”就在这便捷温馨的方寸之地消散了。对园区的员工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小确幸;对颠勺翻锅的掌厨师傅来说,有个安稳的地方谋生计,在遥远的异乡实现了自我价值,也会憧憬着城市美好的未来。但眼光放长远些,“工业园+”模式不仅仅是解决吃吃喝喝的基本需求,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诸多业态的支持,还要进一步解决拓岗就业的问题。因此,有关部门要做好市场培育,把“加”分加满,把好事办好。届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功能齐全的“移动惠民车”点位,灵活便利的流动餐车出摊,热闹的“工业园+”模式会不断聚集更多人气,更好激发夜经济消费潜能、广泛惠及民生,从而助力钱塘经济焕发新活力,也可为其他地方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钱塘方案”,展现钱塘消费自信与现代夜经济深度融合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