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翔
谈及传统招商工作,往往有这样的刻板印象,其被认为无非是比拼“优惠政策让利、土地资源倾斜、基础设施配套”的老把戏,然而,钱塘的招商引资战场,却有一支与众不同的主力军。
这支被称为“博士天团”的招商团队,多数来自分析化学、生物工程等专业领域。与传统招商人员不同,他们不仅谈“政策三板斧”,更是聚焦技术可行性、产业协同和研发需求——一种源自实验室的科学思维在招商领域的真实应用(相关报道详见本报9月2日第4版)。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招商引资工作似乎陷入瓶颈,一些地方招商人员习惯于带着一套标准化说辞,“卷”的是谁的政策更“狠”、谁的地价更“低”、谁的配套更“全”。然而,在这样的模式下,政府所提供的是不是企业最需要的?招引的企业又是否能与区域经济形成深度协同?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往往被忽略。
随着“博士天团”出马,有些问题有望迎刃而解。一方面,与依靠企业的亲身体验和良好口碑招商的以商引商模式相似,通过“博士天团”以才引才的优势,恰恰就在于与企业“聊得到一块儿去”,也“听得懂你要啥”。譬如来自浙江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的马格博士,曾整日与精密仪器、实验数据为伴。成为一线招商员后,她不仅能与企业聊政策,更能围绕突破技术瓶颈、优化生产工艺等核心科研相关,精准掌握企业创新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把钱塘能提供的支持聊到企业心坎里去。这种“同行对话”所带来的信任感,是任何优惠政策都无法替代的,企业感受到的也不是“被招揽”,而是“被理解”。这正是博士招商最直观的优势:他们能用对方的语言说话,用专业的视角思考,从而成为政企之间最可靠的“连接器”。
另一方面,博士团队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套系统性的科学研判方法。他们不再是坐等项目上门的“接单员”,而是主动出击的“产业猎手”,即对接企业时“看得懂你要干啥”。通过绘制产业图谱、梳理技术节点、建立多维评估体系,他们能更早地发现哪些企业有潜力、哪些技术有关键突破、哪些团队值得引入。譬如在评估项目时,“博士天团”不仅看投资额和产值,更关注技术可行性、团队背景、与本地产业的协同效应等。这种基于数据的、系统化的项目筛选机制,极大地提高了招商的成功率和质量,也从源头上降低了项目烂尾、企业流失的风险。
此外,博士招商的另一个突出优势,是能够提供“深度服务”。他们不仅负责“引进来”,还能为企业“扶上马、送一程”。企业落地后遇到的审批难题、监管咨询、人才引进、研发支持等,他们都能凭借专业背景,把企业的诉求“翻译”给审批部门,再把政策要求“解释”给企业,真正成为企业的“知心人”,充当起政企之间的“沟通桥梁”。
“博士招商”,让人期待满满。这样的“标新立异”,标出了招商新模式,立出了不一样的路径。这样的“天团”,是一个“懂产业、有实力、服务精准”的区域形象。它的背后,是一个具有内生动力的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集群。期待这样的超前实践能在钱塘开花结果,真正招来好企业、培育好产业、成就好未来,走出一条独具钱塘辨识度的新时代招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