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妮
暑假里,钱塘区举办的“小候鸟”夏令营,以非遗扎染、安全教育等多彩活动,为一线青年劳动者子女带来欢声笑语,也成为当地系统性构建青年发展服务体系的一个温暖注脚。从子女照护到技能提升,从婚恋交友到创业扶持,钱塘正以12项青年发展实事项目为抓手,努力打造“近悦远来”的青年发展生态,回应着国家对青年工作的高度重视与战略部署。
比如,在支持青年自身发展方面——“青年夜校”设立19个教学点,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免费入学机会和“全勤退费”政策;“共富市集”为青年创业提供低成本试验平台;改造升级的“小哥驿站”成为奔波青年的暖心港湾。同时,通过各类交友活动和“杭城青年爱情地图”,为青年搭建情感交流平台。12个入乡实践站点和“现代新农人”培育计划,则为青年融入基层、参与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
尽管当前工作成效显著,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破解。比如,部分服务资源分布还不够均衡,夜校和实践机会多集中于中心区域,偏远社区及工业园区的青年参与较为不便;一些政策在宣传推广上仍不足,有些青年未能充分知晓和利用;某些活动多为短期开展,缺乏长效运营机制,青年创业的持续成长仍面临挑战。此外,外来务工青年、自由职业者等群体需要更加精准的“资源投放”。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钱塘或可进一步优化政策设计与实施,以推动服务资源向下沉倾斜为抓手,科学选择通达性、覆盖率更好的社区、园区增设青年服务点,提升青年服务举措的可及性。此外,在现有服务举措的基础上,持续加强青年需求调研,动态调整课程与扶持内容,提升服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将短期活动转化为稳定支持。
同时,更要扩大政策的包容性,释放政策的引导性,既关注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青年的实际需求,完善保障体系,真正实现“一个都不能少”;也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等中心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引导更多青年群体到有需要的地方大展拳脚、建功立业,真正实现钱塘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双向奔赴”难不难?难,也不难。乍一看,工作千头万绪,各方需求众口难调,貌似很难,但如果持续倾听青年心声、细化政策落实、拿出实际行动来破除壁垒,“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的美好图景并不遥远。期待钱塘继续以创新和包容的姿态,为更多青年点亮前行之路,让这片创业热土人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