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钱圆 张颍
7月31日晚,位于新湾街道的南沙公园很是热闹,街道“八一”建军节晚会在此举行。歌曲、舞蹈、莲花落、越剧等节目轮番上演,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观看。
台上,越剧《江姐绣红旗》正在上演,演员细腻婉转的唱腔、行云流水的身段,深深吸引了在场观众。在台下,有一个人格外忙碌,她手上拿着演出表和节目剧本,一边通知下一个节目的演出人员准备,一边向表演人员反复叮嘱注意事项。看得出她有些紧张和担心,但更多的是一股兴奋、自信的劲头。她就是建华村的“乡村导演”朱建军。
在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大合唱中,新湾街道“八一”建军节晚会落下帷幕,现场掌声经久不息。“总算是顺利完成任务。”看着村民们满意的笑容,从演出开始便一直在台下指导和安排的朱建军终于舒了一口气。
“这次晚会由我们村里承办,总共12个节目,我们文筝艺术团出了6个!”朱建军作为建华村文化员和村艺术团团长承担起了晚会节目对接和编排的重任,7月以来,她忙着筹备活动、分配任务、调动人员、彩排验收……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艺术事业中。
与“毛大妈”结缘 走上文艺路
朱建军口中的文筝艺术团是建华村的一支文艺队伍,该队伍成立于2010年,以本村村民为基础,在街道指导下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成立十多年来,文筝艺术团不断吸收文化人才,筹备了上百场暖心演出,还发展出了小品、排舞、越剧、莲花落、相声等多种节目形式,并组建了文化分队,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参与感、幸福感、获得感,更走出了文化的共富之路。
“只要说需要筹备节目,大家都积极参与,带娃的把娃放下,吃饭的把碗放下,一会儿就能组一个队。”今年52岁的朱建军,既是艺术团的“领头羊”,也是指导老师。谈起如今村里浓厚的文化氛围,她很是自豪。
上学时,喜欢唱歌跳舞的朱建军是班里的文艺委员。后来因为创业和家庭原因,朱建军与“文艺”越走越远,但艺术的种子一直在她心里。与艺术团的结缘,还是起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镇里正在筹备一次文艺晚会,每个村都要出一个节目,我们村也因此急需文艺能人。”一直喜爱文艺的她,抓住机会,自告奋勇,自编自导自演了小品《迟来的媳妇》。小品一经表演大受欢迎,朱建军饰演的角色——“毛大妈”深入人心。“直到现在,大家看见我还是一口一个‘毛大妈’。”朱建军笑着说。
其实这并不是朱建军第一个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早在演出《迟来的媳妇》前,她的艺术天赋便已显现,“我儿子读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搞活动,我写了一个小品叫《满意一百分》,我们一家三口出演。”从没表演经验的朱建军积极尝试,创作出作品顺利演出。这次的舞台“初体验”也让朱建军对自己有了信心,开始了小品创作。如今小品表演也成了文筝艺术团的一大特色。
从“难为情”到“我想来” 她带领村民迈向文化“共富”
随着辖区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建华村党委有了打造自己的文化队伍、培养文艺骨干的想法,而被村民们津津乐道的“毛大妈”则成了“首要人选”。
在街道、村里的大力支持下,朱建军带头成立了文筝艺术团没多久,便迎来第一个难题——队伍里人太少。有时朱建军为了塑造小品角色,甚至需要让演员“女扮男装”出演,这让小品内容也变得局限。于是,她冒出了一个想法:动员村民们加入艺术团。
当时村民们文化活动贫瘠,有才艺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只要一听说村里谁有才艺,朱建军就会跑到村民家里苦口婆心地劝说。“每次有机会,我都主动问人要不要加入艺术团,当时也有人想参加,但犹豫不定,最后还是因难为情,没有加入。”
随着村里文化活动日渐丰富,村民对文化活动接受度也越来越高,“老百姓喜欢看什么我们就编排什么,我们是相互的,他们的思想在进步,我们也在进步。”朱建军说。这也让不少人从难为情转变到主动参与,艺术团的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如今艺术团常年固定人数在30人左右。
“之前每天在家带孩子,围着家里事情转,好像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少了。参加文筝艺术团这些年,感觉人越来越开朗了,做事情也变得有动力。这儿气氛好,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村民沈国英就是受益者之一,从小品《迟来的媳妇》开始,她和朱建军便一直搭档演出,如今的她已是艺术团的文艺骨干,在各个演出中总少不了她的身影。
和沈国英一样,喜爱越剧的卢爱琴加入艺术团也是朱建军的一次“上门劝说”。“当时家里不同意我跟姐妹们晚上去排练节目啊,还是朱建军到我家来说,家里人看到是‘毛大妈’也就没什么顾虑了。”卢爱琴高兴地回忆道。
2011年,为更好地壮大这支文艺队伍,建华村委聘请朱建军为村宣传文化员,同时在艺术团每次演出前,邀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一段时间后,无论是唱腔还是动作,成员们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以前都是我先去萧山区学一天,再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大家。现在团员的各项基本功都提高了,默契程度也变高了,我们还会相互交流,一起探讨,共同进步。”朱建军说。
精神“乐”起来 “艺”起与文化前行
有了这支文艺骨干队伍,建华村的文化活动蓬勃开展。“2021年,我们围绕重大节假日开展了四场大型的文艺演出,节目都是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反响很不错。”建华村党委书记王天国谈起去年在南沙公园举办的“致敬最美劳动者”文艺晚会感到十分自豪。歌舞、小品、越剧、快板、莲花落等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大都由建华村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节目不仅结合了疫情防控、劳动者、建党百年等热点事件和重点工作,还结合村里垃圾分类、环卫保洁、绿化养护等常态工作,寓教于乐,让村民在欣赏精彩节目的同时又了解了建华村各项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当天我们准备了300张椅子,结果来了4000多人!”王天国说。
“现在我们村自己就完全可以准备一台规模类似‘春晚’的舞台。”王天国满怀信心地表示,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朱建军的带领下,文筝艺术团多次在村、街道范围内开展表演,还参加了区里的比赛。小品《二胎故事》《拆迁》在2015年被评为首届大江东群众文化特色节目大赛优秀节目奖,排舞获得2015年首届大江东排舞大赛优秀组织奖,团队荣获区2020年度群众文化示范团队、2021年区级社区示范性学习型社团(学习共同体)。而朱建军本人也曾获萧山区首届群众文体工作“金燕子”奖、村级宣传文化员先进个人等荣誉。
“现在我们需要什么节目,我只要对接几个文艺骨干,演出人员也不用再像以前一个个寻找,只要我在微信群里询问下,大家都会积极参与。”看着这些变化,朱建军觉得这十几年的工作没白做。
华灯初上,新湾的文化中心广场、南沙公园、一纵一横滨水景观长廊等地好不热闹,唱越剧的、跳广场舞的、跑步健身的、打太极拳的……眼下的新湾人,已经成了文化共富的追求者和创造者。
“为让我们更方便排练节目,村里还给我们开辟了一处室内场所,这样遇到下雨天,我们也能开展活动了。”朱建军希望,未来艺术团能多创排一些新作品、新节目,并吸引村里更多的文艺爱好者加入其中。
“毛大妈”的文艺生活、新湾街道文筝艺术团的蓬勃发展,正是我区文化“共富”的一个缩影。在迈向共同富裕的路上,钱塘聚力乡村文化建设,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奏响文化“共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