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寒丑 通讯员 张淑玲
近年来,随着国家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政策出台,残疾人的就业方式更加多元。在钱塘区,有一位通过声音传递感情,通过声音与外界联系的残疾人,她虽患有严重的视力障碍,在旁人看来,她是生活在“幽暗的世界”中,然而她却一直未放弃自己的梦想,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向阳而生,逐梦而行,打破桎梏最终成功,她就是杨姝。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杨姝出生时,就是一位重度视障患者,在父母的坚持下,她并没有去盲校学习,而是进入了普通学校。“三年级之前,我就是靠背诵和听别人的声音上课,后来有了电脑,我爸爸就把课本里的内容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然后把每个字都放大到72号。”杨姝的父母为了能够让她和同学们一样读书学习,为她做了一本特别的课本。“我的课本和别人不一样,我一课的内容就有别人一本书那么厚,每天都要带十多页纸到学校。虽然我上学要比别人麻烦一点,辛苦一点,但上学的快乐让这些困难都不重要了。”
到了四年级,杨姝的爸爸受投影仪启发,给杨姝做了一个电子助视器。到了初中,杨姝的爸爸用车载导航屏幕对助视器进行了设备升级,机器变小了,方便她携带到学校里。“为了让我方便读书,我爸妈一直在一点一点想办法,自己‘发明’仪器,真的很管用!”最终杨姝于2008年考入了长春大学全日制本科,这对于当时的视障群体实属不易。
杨姝从小就对声音很敏感,对朗诵也很感兴趣,但大学可选专业并不多,“当时视障群体可以选的专业只有针灸推拿和音乐,音乐我是真的不擅长,所以就选了针灸推拿。”进入大学后的杨姝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活跃在校园朗诵赛、辩论赛中。“在学校参加一些比赛获得了成绩,感觉被认可了,也越来越有自信。”
虽然杨姝对声音事业越来越感兴趣,但是当时的她没有找到进入相关领域的途径。“毕业后我还是和大家一样从事了盲人按摩工作。”仿佛人们潜意识都会将“盲人”与“按摩”两词自动连接,似乎这就是他们唯一的出路,然而杨姝没有放弃自己的兴趣。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15年,毕业后从事针灸推拿的杨姝听说有视障者在做有声主播,通过多方联络打听询问渠道,终于在“YY语音”上找到了相关老师。“平台上会有老师定期开展公益朗读班、小说播读班,我参与之后了解到可以通过喜马拉雅后台或者一些QQ群接单子试音,选中了就能赚钱了。”一开始,杨姝对自己声音的专业度缺乏信心,就专门找了老师培训她的普通话,纠正她发音的错误,让她能够走上专业化的道路。“我很幸运,当时正好有个契机,我换了一个读屏软件客服的工作,晚上就有比较多的时间来学习有声主播技能。”
从没有提交过试音小样的杨姝当时一直在犹豫,但是她的朋友鼓励了她,于是杨姝开始利用晚上的时间,边学习,边试音。通过短短半年的学习与摸索,杨姝就试中了一个小短片,这给了她更多的信心,一年后她试中了人生中的第一本长篇。“录了长篇后,我觉得我可以胜任这个工作了,等中了第二本长篇,我就辞去了当时的工作,开始全职录音。”
2016年,杨姝用“墨苒”这个主播名字出现在了听众的耳朵里,“我希望自己热爱的事业就像名字的释义一样,带着墨香,经得起时间的沉淀。”
不一样的选择,更精彩的人生
2019年,杨姝参加了咪咕的有声主播比赛,一举夺得了比赛的冠军,她开始作为一名视障有声主播进入公众的视野。
“我有一次参加公益沙龙,对象都是视障小朋友,沙龙结束后,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很喜欢我的有声读物,我希望这能对孩子们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因此,除了录制有声书,杨姝也成了孩子们的“墨苒”老师。目前,她教过的学生至少有十几位开始自己独立接单了,她说:“我希望能够带领更多残疾人了解这个行业,让他们的人生多一种选择。”
2022年4月,钱塘区残联为了让更多人听到杨姝的声音,专门在“听钱塘”系列栏目中为杨姝开辟了有声读物专栏。5月11日,杨姝受到区残联的邀请,在“喜迎亚运听钱塘 共同富裕谱华章”——2022年全国助残日“最美的生活”朗诵雅集活动上登台亮相,一首《凌晨三点的鼓点》不仅打动了在场的观众,更吸引了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对此,她表示希望能够借助自己的故事,鼓励更多残疾人小伙伴加入到有声书的行列来”。
近日,杨姝录制的一本言情小说《想抱你回家呀》在喜马拉雅上的收听量已经超过了380万,杨姝也希望自己未来能够做出越来越好的成绩。“希望以后的我可以从‘本子挑我’变成‘我挑本子’。”
为了帮助更多残疾人步入共同富裕之路,钱塘区残联也将以此为契机,挖掘和培养残疾人就业人才,做好培训就业相衔接,提高培训有效性,充分打造区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努力推进我区残疾人充分就业。
在全方位服务、全过程保障残疾人共同富裕道路上,钱塘区残联还将借力发展特殊艺术事业,为残疾人搭建更多出彩的人生舞台,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