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蜀山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3年03月27日 星期一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沙地传统婚礼

  □沈青松

  沙地人原先大多从北海塘内的绍兴和萧山迁移而来,婚姻礼仪传承萧绍习俗,后又在沙地独特的地理、经济和人文环境中形成特色。

  沙地自成陆以来,作为移民及其后代的沙地人普遍贫穷,日常生活非常节俭,但是婚姻礼仪还是循俗而办,尽力体面。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同族禁婚,表亲不忌。匪媒不得,匪娶不嫁,正娶婚仪的礼俗决不马虎。其程序包括媒人提亲、见面相亲、互换庚帖、纳彩订婚、花轿迎亲、拜堂成亲等,这些内容环环相扣,烦琐复杂。

  做媒

  旧时,沙地一些中老年妇女经常替人说合婚姻,甚至以此为业,俗称“媒婆”。说媒之初,一般只有一位媒人。当男女两家有了意向后,男女双方都须有一位媒人,代表本方说话。

  媒人说动对方后,还须替男方去取女子的八字、带领男子去女家见面相亲、陪同女方家长去男方“看人家”、代双方送换庚帖,还要协办订婚、迎亲、拜堂等事宜,直到新人进洞房,才算大功告成。

  说成一桩婚姻,媒人可得一份由男方支付的“谢媒礼”。“谢媒礼”在结婚前数日分头送到两位媒人家。媒人收下礼物后,前去引导迎亲,称“圆媒”。

  出八字

  经媒人沟通,男女两家合意后,女方须“出八字”,就是将女子的籍贯、姓名、生辰八字,按一定的格式,写在一张红纸上,字数须成双配对。男家得到八字后,即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包括“属相”和“命相”,都得相合。如八字不合而不能相配的,男家须迅速退还八字,不得出月。

  相亲

  早期婚姻多由家长包办,男女订婚前往往没有机会见面。婚姻获得较大自主权后,在八字相合的基础上,男子要在媒人陪同下,前往女方家里与女子见面,正式相亲。即使男女双方原本熟悉,为郑重其事,相亲的环节仍不可缺。相亲时,男女二人打扮齐整,男子与两位媒人围坐于堂前桌边,女方以点心茶果招待。女子往往因害羞,仅递茶端盘而不入座。如果女方满意,留对方吃饭,否则任其告辞回家。

  看人家

  如果男女两家原本不熟悉,见面相亲之后,女方家长还要在媒人陪同下前去男方“看人家”,即看男子的家景,并且对此很用心。如果男子家里是草舍,就要看草舍有几间,梁柱是竹子还是杉木,间壁是麻秆还是篾簟,舍面是稻草还是茅草。如果怀疑男家的八仙桌是借来物,就会委婉地问:“这桌子蛮结实,何时做的?”初春时节看人家,则会关切地问:“过年做了几蒸年糕?”如果满意,就会留下吃中饭。反之,应起身告辞,男方也不勉强挽留。

  换红绿贴

  经过合八字、见面相亲等程序,双方满意之后,须履行一道订婚手续:订婚之前双方互换红纸庚帖,称“红绿贴”。庚帖先由男方出具,称“求帖”,并附“敬求台允”四字大红签条一纸。女家收到求帖后,即出“允帖”,所附签条四字写成“敬遵台命”。男家送庚帖时,须随送荔枝、桂圆、胡桃、红枣、莲子、青豆等“十全果”。

  彩礼

  彩礼,即聘礼,订婚之前必须讲定。彩礼的多少主要根据常规和男方的经济条件而定,包括金钱和衣料、首饰、食物等。

  送彩礼,称“发盘”,有“头盘”“二盘”“三盘”之分。首次发盘,一般在订婚日。这是最主要的彩礼,也即女子的身价钱。送二盘彩礼,无具体日期,一般在订婚后至结婚前数月内发送,彩礼为金银首饰、成双的缎子、衣料等,用于女家置办嫁妆。也有头盘、二盘同时发送的,称“随盘进”。三盘彩礼均在结婚前夕发送,主要用于女家置办喜酒。

  订婚

  订婚,意味着两家婚事正式确定,是传统婚姻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订婚日子由男家选择,男女两家同日举行。当天上午,男子与媒人一起,肩挑头盘彩礼至女家。女家于中午祀神祭祖,办订婚酒,宴请亲朋。席间,女子的父母按长幼序列向未来女婿介绍各位亲戚,并由其一一斟酒递烟。女子的亲戚长辈,均给男子“见面钱”。下午,女子在男子、媒人和女伴的陪同下到男家,男家傍晚的办酒仪式与女家相同。从此便结为未婚夫妻,男女双方都受社会伦理的约束了。

  毛脚女婿

  沙地人称未婚婿为“毛脚女婿”,未婚媳为“毛脚媳妇”,称未婚媳的父母为“毛脚丈人”“毛脚丈姆娘”,但这是社会称谓,其相互之间的称呼则按礼俗而行,未婚婿称女子的父母为“爹爹”“姆嬷”,对方则以名字相称。自订婚至结婚的时间,快者数月,慢者两三年甚至更长。这要看男方的结婚准备情况,男女的年龄是否够格,以及年庚是否吉利等。结婚,对农家而言,经济压力巨大,不仅要筹措彩礼,而且要扩建草舍或造屋,还要制作八脚眠床、箱子、被柜等新房家具。因此,“毛脚”期大多在两三年以上。

  三大节日望岳家

  凡女婿,每遇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必须拜望岳家。“新亲如霹雳”,“毛脚女婿”对此尤为重视。

  春节,“毛脚女婿”多在正月初二前去岳家拜望。既要给岳家已故的先辈点“新年蜡烛”,也要给岳家送上各种食品礼物。正宗的礼物叫“包头”,有三种形状:一种是形似斧头的“斧头包”,包着白糖、红糖;一种是形似元宝的“好看包”,包着桂圆、荔枝、红枣等;还有一种是“方包”,包着香糕、酥糖等糕点。此外,还得给阿舅家,以及堂岳父、堂阿舅家拜年送包。如果岳家叔伯兄弟多、阿舅多、内侄多,所送的包头也就多,这就要用箩筐挑,用羊角车推了。

  端午节和中秋节拜望岳家,不如春节隆重。按“以早为敬”的原则,一般都赶在节前半个月左右就去拜望。所携礼物,端午节为黄鱼、蹄髈、老酒等,中秋节老酒、蹄髈加月饼。

  送日子

  举行婚礼,也叫“做好日”。征得女家同意后,男家请算命先生择定日子,然后由媒人照知女家,这叫“送日子”。确定日子后,双方家长都要亲自出马,邀请亲戚朋友吃喜酒。亲友则闻讯主动送礼,而不是等到邀请后再送。送给男方的贺礼,一般都用红纸包封现金;送给女方的贺礼多为衣被、首饰、餐具等实物,也有用红包代替的,称为“助嫁”。

  安床

  婚礼前数日,男家须择吉日“安床”,其仪式主要是将八脚眠床安放就位。循俗,新婚眠床不可空。自安床至迎亲日,新郎及陪郎须睡新床。陪郎必须是童男或夫妻双全的族中男性。等到女家发来嫁妆后,还需举行“铺床”仪式。“铺床”之后的被褥中,裹有女子娘家放置的红蛋、红枣、花生等喜果,意寓婚姻美满、早生贵子。

  淴浴

  婚前三日,男女新人都须“淴浴”。淴浴仪式均由夫妻双全、多子多女之夫妇主持。一人手持砻筛,放上红蛋、桂圆、荔枝、胡桃、桑子或花生、绿豆、栗子等果品,下面放一浴桶;另一人用热水淋果品,然后将毛巾在浴桶中浸湿,绞干,让新人揩拭,如此重复三次,仪式即告完成。经热水遍淋之果品,称“汰浴果子”,翌日分送戚友邻居。

  剃头与开脸

  淴浴日,男子须剃头,女子须开脸。剃头时,点烛,供茶食。剃头师傅口念“七子保团圆”或“十全如意”等吉语,并拔下七根或十根长发,挽成花结,以备送至女家。女子开脸,由媒婆等人用纱线绞除脸上汗毛,同时也拔下七根或十根长发,与未婚夫之长发混合搓线,扎于发髻,称“发线”,作为“结发夫妻”的象征,这也是女子最珍贵的信物。

  发嫁妆

  迎娶前一日,男家派遣行郎队伍前往女家取嫁妆,包括脚桶马桶等圆件,梳妆台等方件,还有铜火熜、锡饭锅、镴酒壶、瓷彩瓶以及首饰、衣箱、棉被、枕头等。行郎一般为男方的亲友和邻里,人数多寡不一,但须成双,以十二人居多。行郎们肩挑一副特大的棉花篰箩,称“行郎担”,箩外贴有“福”“囍”等吉字红纸。行郎们都用一条软扁担,一路挑去,晃晃荡荡,观者如云。

  迎亲

  结婚当日,男家租来花轿,请两位儿孙绕膝之长者夫妇充作“福星”“禄星”,至花轿内用镜子照一遍,用檀香熨斗熏一遍,称“搜轿”。发轿时,新郎需向花轿作揖“送轿”或亲自随轿前往迎亲。迎亲队伍仪仗整齐,花轿一般由四人扛抬,轿前行郎手持肩头灯,铳手、吹鼓手等相随。花轿自男家出门后,至少需经两座桥才至女家。行进时奏乐,转弯时鸣锣,过桥时放铳。

  花轿一到女方家,鞭炮相迎。迎亲行郎狂敲铜锣,催促新娘上轿。新娘扎“兜脚绸”,穿红罗衣,戴红花冠,盖红头盖,由兄弟抱入轿内,并放声哭泣,表示对娘家的留恋;其母则坐于马桶上哭唱劝诫、祝颂之词,称“哭马桶”。新娘上轿后,花轿在门前绕三圈,称“望娘弯”。然后兄弟将轿杠一推,以示送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移风易俗,迎亲花轿退出历史舞台,由羊头车、自行车代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流行汽车。)

  拜堂与吵房

  花轿抬至男家门前,男家鞭炮迎轿,男方亲人及早出门恭候。媒人代婆母向轿内新娘献茶。司仪呼唱:“行迎亲礼,请新人进屋拜堂!”新郎将新娘从花轿中接出。为确保新娘“脚不沾地”,几个小伙子各拿一条麻袋,轮流铺地,让新郎新娘从麻袋上行至堂前,意为“传代”。在司仪的呼唱和红烛高烧、鞭炮声声的气氛中,新郎新娘先拜天地,再拜公婆,然后夫妻对拜。拜堂既毕,新郎用红绸牵引新娘进入洞房,称“牵红”。

  进入洞房,新郎新娘在床沿居中而坐。两位“顺溜太太”给新郎新娘各喂七粒“子孙汤团”,让新郎新娘喝“交杯酒”。接着,新郎用甘蔗“福杖”挑起新娘头上的红头盖,抛至床顶。此时,撒出喜果,亲朋好友涌入新房,竞相抢夺,大肆“吵房”。

  喜酒

  完婚之日,男女两家均办喜酒,宴请宾客。女方一般于送轿日中午办喜酒。男方则于第二日中午办“正酒”,晚上办“谢媒酒”。此外,男方发轿前尚须办“发轿酒”“暖房酒”。吃正酒时,婆母带领新娘按长幼序列一一认识男家亲属,新娘一一斟酒递烟,长辈则给新娘“见面红包”。

  沙地的酒席,也称“十碗头”。所谓十碗,既是一个概数,也是一个标准。一桌不足十碗为寒酸,超过十碗属体面。办喜酒,十碗必不可少,菜肴也比一般酒席要好些。喜酒席上,必有红烧蹄膀和三鲜。办喜酒的人家,都在门前搭起土灶,架上大铁锅,把多个蹄膀放入锅中合煮,端上桌的红烧蹄髈又酥又香又黏稠。三鲜,以鱼圆、肉丸为主料,加河虾、肉皮、黄芽韭菜、白菜梗、蛋糕片等煮成。至今,红烧蹄膀和三鲜,仍然是沙地喜酒席中不可或缺的两道菜。

  三朝回门

  婚后三日称“正三朝”,新娘须与夫家及房族尊幼行见面礼。此时,始以新媳妇的身份称呼家人,称作“开金口”,并从此开始操持家务。当日,须至灶间添点柴火,取其“红火”“兴旺”之意,并缝制裤、袜,取“富”“发”之谐音。是日,新娘由新郎陪同回娘家,称“三朝回门”。娘家须办“回门酒”。新媳妇当天必须返回夫家,绝不能在娘家过夜。

  至此,传统婚礼才告结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蜀山副刊
   第04版:亚运钱塘
~~~
~~~
钱塘新区报蜀山副刊03沙地传统婚礼 2023-03-27 2 2023年03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