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杨
这里所说的“帖子”,是举办婚礼邀请亲戚朋友的婚帖。而男方邀请女方亲戚的帖子,较为讲究,特别是在收帖人的称呼及落款署名上。忘了写帖子,或者在称呼和落款上稍有疏忽,难免被女方“扳叉头”“抓辫子”,让喜事掺杂不愉快的因素。
我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与我同龄的堂叔结婚。堂叔与堂婶是自由恋爱,三八节那天,是堂叔大喜的日子。这天晚上,朱家的一群后生哥(小伙子),在“坐媒”(名义上的介绍人)的生产队长永彬叔的带领下,行郎队伍从新郎官家的直头舍里出发,冒雨去靖江接新娘。按照永彬叔的安排,我留在家,为举行婚礼做准备。
行郎队伍出发后约两个小时,如果一切顺利,接新娘的“花轿”(因“破四旧”移风易俗,接新娘的“花轿”用的是自行车)也许能回来了。哪知,冒雨急匆匆赶回的是堂兄大龙。没等大家问怎么回事,大龙上气不接下气地说:“祸水闯大哉,没有帖子,女方不准新娘子上轿!”“啊哟,是忘了写帖子!怎么办?”“生米早已煮成熟饭了,还那么讲究?”“这是老规矩,跟生米熟饭不‘搭噶’。女方要帖子理所当然,马上想办法!”在大家众说纷纭时,长辈发话,说一切照办。大家把写帖子的目光落在了我的身上。
当时,我已在大队“耕读学校”教书,写请假条、证明等,都不成问题。但要写结婚请帖,我是“擀面杖吹火—— 一窍不通。”怎么办?我想到了父亲,请他老人家出手帮忙。
堂叔家到我家的那段路,尺把宽的田间小道布满了青苔,雨天滑得像是涂了层油,稍不留神,就会“撑船溜”——摔个四脚朝天。幸好我在磨平的鞋底上打几道“横杠”,才没有摔跤。与大龙一起打着雨伞,拿着红纸、笔墨,摸着黑,一脚一滑地回到家里。本已熟睡的父亲听了缘由,懒得起床,冷冰冰地回了一句:“这帖子我不会写。要写,找你二舅舅去。”父亲把写帖子的“皮球”噌一下踢了出去。父亲不卖面子,只好继续赶路,敲响了二舅父家的大门。二舅父得知是要连夜赶写帖子,认为这比“大姑娘临上轿穿耳朵眼”还仓促,索性门都不肯开。“帖子我不会写咯,要写,叫你爹去写!”二舅父竟然把写帖子的“皮球”又踢向了我父亲!我知道,父亲和舅父不是不会写,而是因为时间太过仓促,还对一些事情看不顺眼,故而一再推托。
夜越来越深,雨却丝毫没有要停下的意思。还在女方家准备接新娘的一班行郎,在寒冷的雨夜里瑟瑟发抖,焦急地等待男方家把帖子送去。大龙交不了差,更是急得团团转,口里不停地喊着“奈噶办办?”“奈噶办办?”“小小请帖真的要难倒英雄汉?!”我们家虽然不乏“吃墨水”的人,但现在到了夜半三更,已“火烧眉毛”,急不可待!不在短时间内解决写帖子的问题,会被女方家人看笑话的,会在女方面前直接坍台的!
救场如救火。也许是急中生智,我突然说:“我来写!”众人好奇的目光又一下聚焦在我身上。“你会写?那为啥不早说呢?”我裁红纸,蘸墨水,一口气写了八张!红纸上写的不是邀请谁谁谁,而写了“移风易俗”“破旧立新”等内容。大龙把所谓的“帖子”往怀里一塞,再一次直奔女方家……
后来得知,女方家的掌门人打开“帖子”一看,连连点头,说“好!好!帖子收下,帖子收下,新娘赶快上轿!”
迎亲虽圆满结束,但好好的一场喜事,为了几个帖子,折腾了大半夜,大家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结婚请客用婚帖,是一种礼节,属于传统婚俗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悠久。小时候,经常看到父亲照着一本“老娘家”——写帖格式样本,为办喜事人家书写,包括婚帖在内的各类帖子。
老格式的婚帖,在老一辈人的头脑里,是必不可少的。男方邀请女方亲戚赴宴,必须要备有大红帖子。而这种帖子,写得会比请其他客人都讲究,尤其是在称呼上,要彬彬有礼地尊称被邀请者,在落款时,还要谦虚的压低邀请者身份,万万不可疏忽大意。即使是到了现在,婚帖仍然流行。
有一次,一个邻居收到男方家的请帖,一看上面既没有称呼,更谈不上有尊称,甚至是小辈对长辈直呼其名!心里不免犯起嘀咕。消息传出,婚姻介绍人觉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婚姻介绍人在收工后还来不及回家吃饭,便匆匆跑来我家,说是男方不懂这些规矩,那边又没人会写,请我帮忙写几份帖子,重新送去。“任务”来得有些突然,如果按老传统的格式写帖子,相当烦琐。家里虽有老祖宗传下来的“老娘家”,但裁剪红纸、照葫芦画瓢,写一堂全帖,得花上半天工夫,时间来不及!我与来者商定了一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写帖改革”,短时间内为男方书写好了全堂帖子。
所谓“写帖改革”,我称之为“新瓶子装陈酒”。即称呼上基本按传统模式,而帖子是从文具店买的“新版本”帖子。
在我看来,收帖人更注重对方怎么称呼自己?是谁出面邀请?其余的倒并不在乎。
按老传统的写帖法,女方家有爷爷奶奶的,帖子上应尊称太公、太婆,或者尊称太亲翁、太亲母;对女方的父亲母亲,帖子上应尊称老亲翁、老亲母;对女方家的伯伯叔叔、伯母叔母,应尊称老伯亲翁老伯亲母、老叔亲翁老叔亲母……邀请者必须是家庭中辈分最高的。邀请女方长辈,落款时自称眷晚生;邀请的是平辈,自称眷弟或是眷愚弟、眷晚室;若邀请的是幼辈,称对方为眷侄,自称眷生或眷侍生……由于受旧时“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礼教影响,男女亲戚不能用同一请帖邀请,必须男归男请,女归女请。
我的写帖方法是,对女方亲戚的尊称,基本按旧时称呼;在写邀请者身份时,则“压低辈分”,体现对被邀请者的尊重。我打破老格局,实行男女同帖:太亲翁、太亲母;老亲翁、老亲母;伯亲翁、伯亲母……只要是一家人的,男客女客统统合写一帖。在落款上,男方父母同时出面邀请,既体现男女平等,又凸显了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写帖时,我把“老娘家”上那几句“台驾祗聆,鸿训伏冀”等较为生涩难懂的敬辞,给省去了,还把称呼上觉得“多余”的词,也省略了。比如,“老娘家”对亲家公有“大朝品老亲翁老夫子老大人”长长一串的称呼,我除写“老亲翁”外,其余的称呼也给省略了。
“写帖改革”后的帖子,经男方再送到女方,均没有收到任何“不良反应”。新娘高高兴兴上轿、迎亲顺顺当当进行,未见有因为帖子问题而被女方“扳叉头”“抓辫子”的。这或许说明我的“写帖改革”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