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基诺 通讯员 钱塘法
为了让公平正义的实现更加普惠均衡,让数字化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众,钱塘区法院深入推进全域“共享法庭”建设,让融合数字化模块、集合多应用场景、聚合多元调解力量、全面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共享法庭”在乡村、社区、校园、平台、行业组织全面覆盖,并充分发挥多元解纷、线上诉讼、普法宣传、特色治理等功能,以一体化、均衡化、便捷化、智慧化、协同化的诉讼服务,为辖区居民撑起司法守护的屏障。
以“法”之名呵护“一老一小”
今年以来,钱塘区法院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需求,依托数字化改革和全域覆盖的“共享法庭”,以“点单式普法”创新司法服务供给形式,在居民“家门口”开展法治宣讲、公众开放日、法治夏令营等活动20余场,将丰富、优质的案例资源制作成50余条通俗易懂的普法短视频和40余期普法案例,精准输送到群众“口袋”里。同时,通过构建全域“共享法庭”全程指导体系,实现调解指导工作室、法官对庭务主任“总对总”“点对点”指导,确保诉前解纷、诉讼服务“不打烊”,持续展现钱塘区法院参与基层治理的最小支点在司法关怀重点群体方面的优势。
“您点单,我普法”——家门口开起普法基地
“老年朋友们,如果免费送您一份‘深海鱼油’保健品,还能参加刮卡抽奖,您会不会心动?千万别心动,因为一心动就‘肉痛’!”近日,在下沙街道早城社区“共享法庭”内,宣讲员通过法律解析、案例分析、问答互动、短视频展播等“接地气”的方式,揭示了“养老公寓”“养生讲座”“代办保险”等诈骗手段,帮助老年居民提升自我保护和反诈能力。在白杨街道海天社区“共享法庭”内,一场以“学习宪法知识,系好第一粒纽扣”为主题的普法讲座也在开讲。“红领巾”们手捧宪法,听宣讲员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任法兽”獬豸的故事引入,讲解了宪法的由来以及法律如何在生活中保护未成年人。
自点单式普法工作开展以来,各“共享法庭”庭务主任在日常联络群中即可根据课程表点单,收到预约后,钱塘区法院“共享法治”宣讲团将整合需求,采取“线下+线上”模式,通过各“共享法庭”配置的“一屏一线”将法律知识同步送入基层网格。“辖区内‘一老一小’的普法需求比较大,我们不仅定制了寒暑假、开学季、重阳节等重要节点的普法计划,还与辖区各部门积极联动扩大覆盖面。目前,7名宣讲员入选我区‘八五普法讲师团’。”宣讲团联络人表示,“在宣讲互动中,我们也会及时搜集群众的‘急难愁盼’,从而适时调整普法形式,更好地回应居民关切。”
“遇纠纷,有人帮”——家门口办起解纷驿站
“遇纠纷,别慌张;到社区,有人帮。这是我们‘共享法庭’教给老年居民朋友的解纷小妙招。”前不久,下沙街道早城社区“共享法庭”的调解员通过上门查看勘验、组织三方沟通、邀请法官指导和进行调解回访,帮助小区内一位老人快速解决了生活噪声问题。经过调解,老人楼上的住户购买了地毯、脚垫,减少生活噪声,并在夜里放轻脚步行走、减少桌椅挪动;老人则调整了作息时间,双方互谅互让,不仅化解了矛盾,也改善了彼此的生活品质。
除了社区“共享法庭”以外,钱塘区法院特设的教育局“共享法庭”和湾嫂“共享法庭”还专门聚焦未成年人的校园学习场景和家庭生活场景,为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织密“防护网”。其中,区法院与区教育局联合打造的“共享法庭”自今年3月启用,通过法治力量深度融入校园平安建设和教育行业规范化建设,为营造安全有序的校园环境,促进教育领域各类纠纷源头化解提供有力司法保障。湾嫂“共享法庭”则充分发挥基层巾帼组织“湾嫂”在社会治理和群众工作方面的优势,通过开展增能培训,定期走访指导,建立家事纠纷调查、调处委派机制,请“湾嫂”胜任“家事调查员”“矛盾调解员”“心理疏导员”,根据钱塘区法院的委派,在家事纠纷调查、调解工作中,充分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辅助法院对家事案件作出妥当处理。
以精准投递式普法和柔性保护式解纷助力辖区“儿童友好型”“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我区各“共享法庭”正在持续发力。
以 案 说 法
打破调解僵局 工人的劳资纠纷在“共享法庭”成功化解
“感谢你们帮大家要到了血汗钱!”近日,我区河庄街道“共享法庭”内,一起僵持3个月的讨薪纠纷成功化解,百余名工人签署了调解协议。
今年2月,工头杨某、陈某、罗某等人分别带领四批工人,进驻王某宝分包的位于河庄街道的某工地,从事架子工、木工作业。完工后,王某宝未按约结清工资,且一度无法联系上。随后,工人代表前往劳动监察大队备案讨薪,纠纷涉及人数百余人,金额达30余万元。为妥善化解纠纷,劳动监察大队委派河庄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河庄街道“共享法庭”、指导法官对本案调解全程进行指导。
指导法官具体分析该纠纷后,认为案涉纠纷存在转包关系且涉及劳动者众多,建议“先易后难、个案化解”,可由工程承包人王某华先与工人协商解决工资问题,再由王某华与王某宝进行结算。工头杨某团队的工人均认可调解方案,并当即核算了工资,很快与王某华达成和解并签署调解协议。但另一团队的部分工人因实际工程量和预期相差甚远而陷入了调解僵局。为此,庭务主任、调解员和指导法官先逐一与工人单独核对金额,再就工资总额组织工人代表和王某华协商。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工人们最终与承包人和解。有了成功调解的经验,余下几批工人也均与王某华达成调解协议。
“这三个月来,因为工友们讨不到工钱,我每天都焦头烂额,”一名工头表示,“‘共享法庭’给我们调解的方案,大家都很满意,我心里的一块大石终于落了地!”
彰显法治温情 拾荒者的医疗费在“共享法庭”有了“着落”
今年6月中旬,想拾荒补贴家用的李阿姨在河庄街道某工地捡拾建筑垃圾时,因重心不稳跌入荒废窨井中。这次意外造成李阿姨大腿骨骨折并入院手术。出院后,李阿姨向当地矛调中心申请调解,主张住院期间的费用及后续治疗费共计6.7万余元。
然而在调解过程中,双方对李阿姨受伤该“由谁担责”的问题产生了分歧。施工方负责人认为,工地上本已堆满废弃建筑垃圾,且挖机正在作业,在这样的环境中拾荒,其危险程度是“肉眼可见”的。因此,李阿姨受伤系其擅自进入工地造成的。李阿姨则认为,荒废窨井未被填埋,也没有明显警示,这才导致自己不慎跌入。
为此,庭务主任“连线”了指导法官。在法官指导下,庭务主任、调解员对案情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双方责任进行了划分。调解员指出,李阿姨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自己人身安全有注意义务,应当知晓擅自进入工地会带来较高的安全隐患,故承担主要责任;而施工方在工地管理方面亦存在瑕疵,导致拾荒者可随意进入工地,承担次要责任。
经过调解员的详细分析,双方均对责任划分表示认可,施工方也考虑到李阿姨的生活情况,在调解的基础上,表示愿意支付医疗费用2万元。本次人身损害事故最终在“共享法庭”内得到了圆满解决。
调和家庭矛盾 老人的养老难题在“共享法庭”圆满解决
去年,八旬老人杨某在新湾街道建华村“共享法庭”的帮助下,解决了安置房归属和养老问题。原来杨某家中拆迁后,分得一套70平方米的安置房,而房产权属不清晰,导致老人家中闹起了矛盾,养老也成了难题。“安置房原本是挂在大儿子名下的,经过我们做工作,大儿子愿意把房子还给老人。”庭务主任表示,“但是怎么还、走什么流程、办什么手续、老人由谁照顾,这些实际问题还需要一并解决。”为此,庭务主任咨询了区住建局、街道安置办、不动产办理中心等,并通过“共享法庭”平台远程视频联系了钱塘区法院指导法官,共同为老人“定制”解决方案。在多方合力调解下,两个儿子都同意将安置房归老人所有,老人的生活起居也由二人照顾。
为方便照顾老人生活起居,两儿子商量由他们轮流照顾。此次调解不仅解决了房屋归属问题,更解决了老人的赡养问题,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安度晚年。
公共区域占用引发纠纷 小区的烦心事在“共享法庭”沟通中“云开雾散”
今年我区一幼儿园在租用小区开发商用房办园过程中,占用了小区部分公共区域作为场地,业主多次交涉无果。为此,小区业委会日前向“共享法庭”求助,认为幼儿园占用小区公共区域做法不当,且家长接送和师生进出带来了交通隐患,还增加了安全管理难度,实际已侵害业主利益。
教育局“共享法庭”收案后,委派区教育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诉前调解,并邀请“共享法庭”联络法官指导,同时协调有关部门配合支持。庭务主任联系社区了解情况并走访部分业主代表及业委会委员后,对纠纷成因、性质及各方主体的利益需求进行了分析,并联合行业、街道、社区、律师等各方调解力量,组织开展多轮“面对面”“背靠背”调解。
调解过程中,调解团队结合行业特点,理顺社会、业主和小区建设等多方主体利益需求,厘清小区公共区域使用权归属的法律关系。经反复协商,各方当事人最终达成和解,幼儿园在支付使用费的基础上,对部分公共区域进行合理使用并做好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