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军旗,满载历史荣光;一个军礼,传承使命担当。“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区开展“八一”主题观影活动,邀请市民群众免费观看《长津湖之水门桥》,重温峥嵘岁月。
看过了荧幕上铮铮铁骨的军人,你可知在钱塘也有曾浴血奋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有褪去戎装启新程的退役军人,还有踊跃接受祖国挑选的热血青年……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们的动人故事。
钱塘融媒组织观看电影 《长津湖之水门桥》
■文/记者 王基诺 摄/记者 朱晟
“八一”建军节来临前夕,钱塘融媒与区内爱心企业和组织,联合举办“八一”观影活动,邀请一百多名热心读者前往电影院免费观看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史。冰天雪地里,以连长伍千里率队的七连战士面对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前赴后继,舍生忘死。面对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火焰喷射器的烈焰、轻重机枪的扫射和坦克大炮的轮番轰炸,七连战士视死如归,三次炸断水门桥,打破了美军的计划,使之损失惨重,最终仓皇撤离。
两个半小时的观影过程中,全场观众一直被影片的故事情节震撼着。一幕幕令人“破防”的画面,一句句直抵人心的台词,深深触动着每一位在场观影人的心弦。感人的场景让人泪湿眼眶,浓浓的爱国情怀激荡内心。观影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是先辈们用血肉之躯铸成今日盛世中华,只有继续努力不断创造,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也才可以让先烈的英魂在九泉之下得到慰藉。
据悉,此次观影活动的消息一经发布,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踊跃支持,报名当天便已满员。“我觉得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通过观看影片,让大众对抗美援朝战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正如其中的一句台词说的那样,先烈们之所以浴血奋战,正是希望后代生活在一个没有硝烟的环境中。所以,我们更要好好珍惜如今这来之不易的一切。”影院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老兵邱松林:去朝鲜我就没想过能够回来
■记者 徐红燕 通讯员 周锋
“去朝鲜我就没想过能回来”。说这话的,是家住河庄街道新和村的老兵邱松林。
1951年,18岁的邱松林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入伍当兵,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很快,邱松林成为一名新兵,前往绍兴市集合,训练备战了1个月。从萧山乘火车到辽宁省,再跨过鸭绿江,邱松林随部队进入了朝鲜。
战争的残酷远远超过了邱松林的想象,白天有美国飞机巡逻,为了尽量安全、减少伤亡,邱松林所在的部队采取晚上行军的策略,在每天都吃不饱的情况下,连续走了28个日夜,终于到了著名的“三八线”。
“最苦的时候,只能喝自己的尿解渴。”邱松林参加了历史上著名的“上甘岭战役”,“那时候与美军在上甘岭,真是打得昏天暗地。有一次在山洞里我们被美军围困住了,连续7天7夜没有水喝,只能靠自带的干粮充饥,口渴了只能用杯子接着自己的尿喝,就这样硬抗了下来。”邱松林回忆道。直到后来,后方部队攻了上来,才解了他们的围。
在上甘岭,火箭炮、山炮、野炮、坦克炮……炮火连天,硝烟滚滚,一时间死伤无数。邱松林说:“那时打仗十分激烈,不分昼夜。参了军,去了朝鲜待了两年半,我就没想过能回来,已经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了。”也是在上甘岭战役中,邱松林的右耳被敌人的炮弹弹片击伤,至今还有严重的后遗症。
之后,根据上级安排,邱松林部队转移到朝鲜西海岸备战,在那里待了3个多月。在西海岸时,邱松林的主要任务是抢救伤员,在枪林弹雨里,邱松林和战友们时而匍匐前进,时而飞速奔跑,把一个个伤员从前方抬回后方救治,“能救一个就是一个!”邱松林说。
再后来,邱松林所在的部队入驻朝鲜东木洞、游乡洞作战,直到1953年迎来了和平谈判。至此,在朝鲜战斗了两年六个月的邱松林,随部队回到祖国。
由于邱松林耳朵被炮弹弹片击伤,回国后,组织安排他去了河北张家口的一家医院疗养了2个月,后来再回到天津一部队,进行常规训练,一直到1958年退伍返乡。
从18岁应征入伍,到25岁退伍返乡,邱松林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战场与国家。
“年轻人要好好抓住机会,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锻炼自己,为国防作出贡献,守护我们的祖国。即使退伍回来了,也要保持好军人的风采和本色,为家乡继续作出贡献。”邱松林语重心长地说。
退役军人陶鸿凯:“若有战,召必回”是我一生的承诺
■记者 谭敬 通讯员 翁新悦
“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我宣誓: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004年12月,在火热的军营中,陶鸿凯举起右手庄严宣誓。从那时起,他便将入伍誓词铭记于心。
陶鸿凯本是下沙街道下沙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19岁那年,陶鸿凯参军入伍,成为浙江省边防总队的一名军人。服役期间,他担任驾驶班班长一职,多次执行抗台、灭火、抓走私、出海巡逻等任务,深受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并获得“优秀士兵”“十佳训练标兵”“集体三等功”等荣誉称号和两次嘉奖。
说起2005年抗击超级台风“麦莎”的那些日子,陶鸿凯说:“想起当年,往事全都历历在目。”那年8月,超级台风“麦莎”在陶鸿凯服役的地方——玉环干江登陆,当时,边防派出所全部官兵都要前往一线抗台。
“山上有很多都是老房子,抗不住台风吹。为了安全起见,每次台风预警,我们都要将山上的群众转移到安置处。”陶鸿凯回忆道。但山上的居民住处都很分散,东边一户,西边一家,而且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面前,任何困难都要努力克服。”陶鸿凯跟着辖区管片负责人,与队友们一起,将山上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一个一个背下了山。
军队的磨炼,加速了陶鸿凯成长的步伐,铸就了他不怕苦、不怕累的军人精神。回到下沙后,陶鸿凯依然坚持发扬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2020年1月,他加入了下沙社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只要社区有需要,他都会积极响应号召,两年来,他主动参与防汛抗台、清洁家园、疫情防控等各种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若有战,召必回”的铮铮誓言。
今年4月7日,下沙社区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实施“三区”管控。封控管理的第一天,陶鸿凯便同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一起,换好防护服,承担起为封控楼居民送物资的工作。将近30℃的天气里,退役军人志愿者们穿着防护服,一趟一趟来回奔波。他们扛起封控区居民的物资,送到每家每户门口。
“部队是最磨炼人的地方,也是最好的学堂。参军入伍让我懂得,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虽然已经退伍了,但我们始终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们退役军人不能退缩。”陶鸿凯说。
“准大学生”施俊超:当兵是我的梦想
■记者 张华颖
“来叔叔,我今年高中毕业,成年了,我想去当兵,报效祖国!”前不久,临江街道东庄村的小伙施俊超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跑进了村委会,找到村民兵连连长来国进咨询应征入伍的事。
身姿挺拔、发型利落、笑容和善,说起入伍这事便滔滔不绝……初见施俊超,就能从他身上感受到一股年轻人的冲劲。
虽然今年才刚成年,但他对军队的向往从6年前母亲随口提的一句“俊超,长大去参军入伍,保家卫国”就已经开始。从小孝顺的施俊超想也没想就答应了母亲。施俊超说:“刚上初一时我对参军入伍没有什么概念,只是听到‘保家卫国’四个字,心中的责任感就‘蹭蹭’地上来了。”
施俊超对于“保家卫国”四个字的理解很简单:“在家里保护家人,离开家保卫国家,报效祖国。”这几年来,施俊超将“保家”诠释得很好,也为“卫国”做好了准备。
在施俊超10岁那年,他的父亲因为意外失去了劳动能力,作为家里的男子汉,他总是想方设法地减轻母亲和姐姐的负担。每年寒暑假他都会去打一些零工,“俊超乐观开朗,为人友善,还吃得了苦。”施俊超的母亲说,“能把我们照顾好,他去当兵也一定能有所作为,我很放心。”
稚嫩肩膀“保家”的同时,少年心中“卫国”的种子也破土成长。从母亲跟施俊超提起参军入伍的想法之后,阅兵仪式里那铿锵整齐的步伐、新闻画面里抢险救灾现场军人的身影,他总是会反反复复地看,还会在内心深处问自己“我也可以成为让别人一看见就觉得心里踏实的军人吗?”
为了向心中的那一抹“橄榄绿”靠近,作为体育特长生的他,总是学校田径队训练时最晚离开的那一个。“这是磨炼意志,增强身体素质,为以后的军营生活做准备。”施俊超说。
今年7月10日,入伍初检那天,施俊超拿着公民兵役证发了朋友圈,尽管没有配文,他的内心却十分激动,“多年的梦想近在眼前,我知道军队的生活会是汗水、泥泞、磨炼相伴,但我无比期待这个历练过后更强大的自己。”
最近几天,即将参加复检的他,总是在打暑假工之余约上好友在村里进行体能训练。“不论今年能否入伍,我都会努力提升自己。不辜负家人的期待,更不辜负自己的选择,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去完成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