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叶晨璐
黝黑的肤色、结实的身形、一套统一的天蓝色防风衣和头盔、一辆灵活的电动车……这是我们经常能在道路上看到的外卖小哥,33岁的乔光禹就是其中一员。今年已经是他从湖北老家来钱塘务工的第11年,也是他从事外卖小哥工作的第3年。“钱塘早就是我的第二个家了。”他这样说道。
初中毕业,乔光禹就跟着同乡一起来到浙江。他在钱塘的第一份工作是服装厂的车间工,后来也辗转做过其他工作,最终选择在义蓬街道当个外卖小哥。“这份工作时间比较自由,干得多赚得多,工资发放也及时。”他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你们都是钱塘的建设者,我就负责送餐,把大家喂饱,也算是为钱塘发展出力。”乔光禹十分谦虚。但其实,他不仅是钱塘发展的见证者,更是投身其中的参与者。“刚到义蓬的时候,现在的商场一个都没有,我和老婆就只能骑着自行车在荒地上逛,更别说有外卖了。”他回忆道。而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努力,十年过去,原先的土路浇上了柏油,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外卖服务也开始出现。工作三年,乔光禹已经是义蓬站点的元老了。这期间,他不仅自己在钱塘“生根发芽”,也介绍了许多老家的乡亲来到钱塘。“因为这里不仅发展得又好又快,人也十分善良。”
外卖小哥的工作十分辛苦,但令乔光禹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周围人带给他的温暖。有顾客在大夏天点了两瓶冰可乐,拿出一瓶给他,笑着说一起干杯。“还有送我奶茶、冰淇淋的顾客,每次我都非常感动。”一声声真诚的感谢,都是他继续跑在路上的动力。
对乔光禹来说,刮风、下雨、小区不让进等等都是一个优秀的外卖小哥必须克服的困难。去年春节疫情期间,站点工作人员少,超市大订单多,二三十个配送任务同时压到了他的头上。但他还是咬牙坚持,整整6袋大米和六七百斤的生活必需品硬是在他的努力下送到了居民们的手上。但他自己,当天只吃了两个小面包、一瓶矿泉水、以及吹了一整天的冷风。“疫情期间大家都不容易,我送的订单基本都是米面蔬菜,这可等不了,不管超时多久,我都一定要把东西送到。”乔光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最近,钱塘区“小哥之家”建设逐步完善,所有跑在路上的外卖小哥有了许多方便的“歇脚处”,可以停下来倒点热水,充会儿电。“这个帮助真的实在,站里的每个人都特别喜欢,之前都没想过会有这样的支持,现在配送都更有动力了!”乔光禹这样说道。不仅如此,在今年中秋、国庆等节日,街道还给他们送去了暖心慰问,各村社也通过结对的方式,将小哥们拉入村社志愿者队伍中,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各种措施共同发力,积极推动新就业群体更好地融入基层治理。
“唯一遗憾的一点就是和孩子们聚少离多。每次暑假结束把女儿送回老家,我是真的舍不得。要是她能留在钱塘读书就好了。”这是乔光禹目前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