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诸苏萱
刚刚过去的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
这几天,记者回访了这一年来曾经报道过的教师:尤爱芳、王键和杨霖。
他们分别是语文老师、体育老师和特殊教育老师。前缀虽不同,但他们都对自己的职业有深深的认同感,以及对学生不求回报的爱。
同时,在“老师”的壳子之下,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尤爱芳有时会为无法改变学生和家长而痛苦,但她依然在努力争取;王键奔波于学校、训练场和家里,希望平衡好每一个角色;自称“社恐”的杨霖,接受记者采访,开口聊聊自己,已是莫大的挑战。
他们都是普通人,更是每一株“小苗”的守护者。
广阔的土地生不出狭隘的爱。这个9月,致敬我们身边的每一位老师。
是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
尤爱芳:种一颗种子,用爱浇灌它发芽
9月1日开学,五年级6班的学生们迎来了迟来的惊喜——《每个字都很甜》正式出版了。孩子们数月的期盼终得偿,家长们也纷纷在朋友圈感慨,称这本书是“开学最好的礼物”。
教室里的热闹劲儿还没散,角落里的尤爱芳却忙着低头在本子上写着什么——开学赶上黑板报评比,她每天忙碌到深夜10点,却始终坚持记录班级点滴,给自己定下“每天至少写500字”的要求。再说了,还有不少小“监督员”盯着呢!他们不时提醒:“尤老师,您别忘了这件事!”
在大家眼中,尤爱芳符合人们对于语文老师所有的“刻板”印象——美丽、温柔、亲切,内心柔软而丰富,还常常有很多文艺范儿的想法,是孩子心中最可亲的存在。但身兼语文老师与班主任两职,又让她有了很多“接地气”的烦恼。
这半年来,尤爱芳有了很多的困惑。她逐渐明白“教育不是万能的”,在体面和稳定的光环背后,老师其实也是一份消耗型的职业,需要大量体力和情绪的付出。暑假里,她进行了大规模家访,见识了不同的家庭模式,焦虑、为难、渴望改变却又无力改变的情绪时常围绕着她。
比如,布置的作业总有孩子完不成,联系家长时,有人已读不回,有人强逼着孩子写到深夜11点,却只是延长了孩子的痛苦;有部分家长对孩子关心不足,一些孩子因父母角色缺位、长期被漠视情感需求,变得悲观。
这些都让她深刻意识到,课堂之外,学生的成长还有着很多看不见的场景。
尽管困惑重重,尤爱芳从未停下改变的脚步。她主动和孩子聊天、与家长沟通,尝试着用自己的经历和方法引导家长调整,即便起初效果微乎其微。
慢慢地,她学会了释然——尊重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多样性,用自己的正向力量因材施教。班里有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小小年纪便成了家中唯一的男子汉。尤爱芳便引导他从好好学习做起,成为家人可以依赖的存在、妹妹的榜样,同时也提醒家长尊重孩子的意愿。“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学生,我们都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理解。”
课堂外,尤爱芳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认真倾听这些“10后小大人”的心声。在她看来,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毕业,再送进流水线般的社会,却不管他们的叹息、悲哀和快乐:“更多的是希望他们能找到自己、认识自己,这才真正重要。”
教师节当天,一则消息让她备受触动——一位十年未联系的学生突然发来信息,说自己如今在机构教编程,课程深受老师、家长和小朋友的喜爱。学生特意提到,这得益于当年跟着尤爱芳的两个月,是她的课堂模式和培育孩子的方式,为自己埋下了重要的种子。最后,学生真挚地说:“谢谢你。”
而尤爱芳也像初次被采访时那样坚信,时光会给出最好的答案。种一颗种子,用爱浇灌它发芽,很多年后,它会长成参天大树。
是明星球员,更是体育老师
王键:赛场外,我依然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
两个月前,临平体育中心内,灯光璀璨,“浙BA”杭州赛区的第一颗新星诞生了——揭幕战MVP球员王键。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和镜头,王键站在聚光灯下,一头黄发亮得像个灯泡,但焦点之下的他,却露出了羞涩、平实的微笑。
今年,浙江的夏天,是属于篮球的夏天。从文海中学的一名体育老师,到聚光灯下受万人追捧的明星球员,身份的转换,往往发生在一瞬间。但身份错位的落差感,在王键身上,却似乎从未存在。“我首先是个老师,这从未变过。”他说这话时,还跟从前一样,稳稳的,眼里满是踏实。
8月31日晚,杭州客场作战拿下金华,王键披着星光赶回杭州,第二天清晨就准时出现在了校园,引得学生们欢呼,“一个暑假,净在比赛直播里看见王老师了!”
“场上我是球员,回学校就继续工作,生活照常。名气没给我带来太多变化。”王键笑着说,学生们本来就认识他,就算没有“浙BA”的光环,大家也知道他是“王老师”。如今见面,顶多是打招呼时多了几分笑意,其余和从前没两样。
对于王键来说,互联网上的自己只是薄薄的一个切面,远不如学校的一草一木和学生的笑颜来得真切。
要是问王键“课堂上啥样”,他准会一本正经地说:“我这人挺严肃的,学生们可能有点怕我。”可话没说完,旁边的女生就笑着打断:“哪有,本人可松弛了!”原来“严肃”只是他的自我认知,在学生眼里,他幽默又随和。体育课上,他会耐心陪着学生练球,聊家常,活脱脱一个“大朋友”。偶尔被学生小小“怼”一下,他也只是宠溺地笑笑,氛围格外轻松。
王键的得意门生王子迪,身上有着和王键相似的沉稳,也同样热爱篮球。每天下晚自习后,王子迪都会回看王老师的比赛,和他讨论战术,从传球思路到运球方式,一点点学习王键的赛场风格。王子迪发现,如今的王老师更看重团队合作与赛前热身,要求也比以前更严格——王键说,他要把从“浙BA”教练和队友身上学到的东西,全都毫无保留地传给学生。
教师节前一天,王键的朋友圈多了条“流水账”:“昨天下午5点半到学校带队训练,之后去隔壁杭四中参加市队训练,晚上7点48分到家吃饭。家是坚强的后盾。”提到家人,他满是感激:“妻子帮我照顾好老人和孩子,让我没有后顾之忧。我女儿虽然老问‘爸爸什么时候陪我玩’,但看我比赛时,喊‘爸爸加油’比谁都大声!”
有人好奇他怎么平衡训练和教学,王键挠挠头笑了:“肯定先顾着上课啊!我是老师,得对学生负责。”偶尔因为上课会迟到训练,他也有办法:“落后了就加练!我们队里都是有本职工作的人,大家都会在做好自己事的前提下,尽全力配合球队。”
话音刚落,就有女生开玩笑问大家:“要不要王老师的签名照?9.9元一张,还有小卡!”一旁的王键立刻做了个“晕倒”的夸张表情,笑着摆手:“别搞笑啦!谁要我的签名照啊,我就是个普通老师而已!”
是“影子老师”,还是陪伴者
杨霖:看见他们 理解他们 陪伴他们
在钱塘一所学校里,有这样一位特殊的“陪伴者”——28岁的“影子老师”杨霖。过去一年,他如影随形地守护着校园里的特需孩子们。从开始源于陌生的抵触,到熟悉后的全然接纳,这一年来,他们有了怎样的变化?
“孩子们是越来越信任、喜欢杨老师了。”班主任何老师说,他们身高差不多,年龄差得也不是非常大,“就跟朋友一样”。偶尔还会一起去外面玩,孩子们不会用很丰富的语言形容,但会和何老师用几个词进行分享,“和哥哥一起”“一起坐船”“吃了好吃的”。何老师认为,“他们像家人,杨霖就是他们的哥哥。”
这是一个人愿意走进另一个群体的世界,并用对方的节奏同行时,自然生长出的情感联结。
而杨霖对于这个特需群体的理解,也在这一年里不断深化。偶尔,面对孩子们因陌生环境产生的紧张,他没有急于“纠正”,而是坦然接纳:“这很正常。就像我们换个地方工作、生活会不安一样,只是人们会在他们的身上放大这个变化。”他停顿了一下,眼神更加坚定,“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就像一二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的节奏不同,每个人的习惯都该被尊重。”
在学校里,杨霖的陪伴也一直“在线”。校务处主任方茜说,他像个“灵活的助教”:课堂上如果学生能专注听讲,他会悄悄退到教室门口,不打扰教学;一旦孩子有情绪波动、坐不住,他又会立刻上前,轻声安抚。尤其是部分孩子正处青春期,情绪容易“炸毛”,有杨霖这样的“影子老师”在,总能及时稳住局面。“做‘影子老师’最需要两样东西——耐心和善心。他们是‘无声的陪伴者’,得把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刻在心里,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都要提前预判,既要跟着孩子的节奏走,也要在需要时轻轻推一把。”方茜为杨霖竖起了大拇指。
新学期,学校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迎来了新的“影子老师”王楠的加入。如今每天傍晚放学后,杨霖、王楠会带着孩子们一起运动,是校园中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部分孩子行为能力较弱、四肢机能差,要通过运动提升机能;另一部分孩子更多是情绪问题,需要高频次运动释放压力。”杨霖形容自己是个“不太会聊天的人”,但他会主动和王楠分享经验,帮他更快适应。
私下里,杨霖喜欢去金沙湖旁边的空地打篮球,汗水挥洒的时刻,是他难得的放松时间。教师节是否收到祝福?他则笑笑说,不认为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老师是更高尚的词,我只是陪伴者、支持者。”
夕阳下,杨霖和王楠站在教室外,身影被阳光拉得很长,轻轻飘起的衣角,像是张开着守护的一双手。
(为尊重受访者隐私需要,全部姓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