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顾俊民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这1158万应届毕业生是中国经济的人才红利。而人才红利兑现的关键在于“就业”。然而,现今的就业状况是“一边就业难,一边用工荒”,毕业生和企业同时感慨:遇到合适的,怎么就这么不容易?
最近,“孔乙己文学”在大学生中火了一把。原因是有些年轻人将“学历”比作“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觉得如果自己没有上过大学,一定能心安理得地去打螺钉。可苦读多年,无法接受从事学历门槛低的工作。孔乙己“照进现实”,反射出的是年轻人的生存压力和焦虑情绪。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总裁董明珠就直言:大学生打螺钉没什么不可以的。她说,“现在就觉得好像是拿了个大学文凭,我就应该坐在办公室里。其实聪明的人应该是走基层。你到基层历练了以后,你才能真正学到很多。”
众所周知,科举时代,读书人没有什么出路,踏上“科举取士”独木桥是必然的选择。而现代社会则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对大学生足以提供“使得个体获得充分发展”的外部环境。可是仍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体制内信仰”依旧强烈,满脑子都是“央国政”(即央企、国企、公务员)。当下,不少人面临后疫情时代的裁员、失业与降薪等风险时,把进入体制内作为唯一的择业目标。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连创新高便是最有力的佐证。据悉,2023年近260万人报考,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70:1,最热职位竞争比超过20000:1。
面对大学生如此单一的择业观,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因为如果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将体制内工作作为就业首选甚至单选,既不现实也不正常。体制内的工作岗位数量毕竟有限,财政供养能力也不是无限的,而且当最有活力的年轻人都打破脑袋往体制内挤,无疑会严重影响社会的活力和进步。公众对于高烧不退的公务员热,在理解同情之余,也常常感慨年轻人缺乏闯一闯的活力和勇气。
当前要破解大学毕业生单一的择业观,确立“放平心态,从基层做起”的理念是关键。年轻人要以务实的态度寻求就业机会,不要幻想一步登天或一步到位。大学生在毕业后不一定要到大机关、大企业、大城市去工作,可以选择在市场经济的波浪中去寻求更多的可能性。择业时,既要看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没有提供可干事的多种可能性,也要结合个体的特点综合考量自身的适当性,进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在实践中积累为人处世的阅历。因为农村、工厂、市场是改革创新的策源地。而成功的经验都来自社会的“广阔天地”,因为这“广阔天地”是大有可为,且未来可期的。曾记否,农村的改革源自小岗村的18枚手印,“鸡毛换糖”换出了“义乌小商品国际城”。
再从社会层面讲,全社会要形成浓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管理层既要有鼓励政策予以加持,又要有容错机制加以保护,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年轻人放开手脚,勇于创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喊口号、提要求上。换句话说,全社会必须要有暖心的“双创”氛围,以务实的行动,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让大学毕业生有用武之地,从而释放出可观的人才红利。
这样一想,大学生首次就业是人生历练的起点,不是终点。同时,大学生就业不仅关乎其个体的命运,还关系到社会的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