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蜀山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09月05日 星期一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爱秋风劲

  □张晓飞

  中秋渐近,秋风终于把天儿吹得凉下来了。

  蟋蟀独知秋令早,又是一年月圆时。我爱在这秋夜里阅读,晚上伏在桌前给刚开学的孩子包着纸书皮,窗外忽然飘进今秋的第一声蟋蟀奏鸣,心中顿时感到一阵欢喜。秋风吹霜月、虫鸣伴书香的美妙,让人在心底不由得亲近这奏响妙曼夜曲的美妙生灵。

  蟋蟀是最识秋的使者,它向人们准确地传达夏去秋来的信息。不仅能报秋,它的生活习性还能报告入秋后的月份,《诗经·豳风·七月》云:“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从野外到屋宇再至房门和床下,顺着时光的流淌提醒人们暑去秋来、光阴易逝。古谚“蟋蟀鸣,懒妇惊”,正是说当蟋蟀开始鸣唱,妇人心里便开始发慌——要入秋入寒了,再不赶紧纺线织布缝制衣被,就要挨冻了,蟋蟀因之又名“促织”。

  古人蓄养蟋蟀、吟咏蟋蟀、书写蟋蟀。蒲松龄的《促织》是我最喜欢的篇章,当代作家毕飞宇评价“《促织》是一部伟大的史诗,作者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才华足以和写《离骚》的屈原、写‘三吏’的杜甫、写《红楼梦》的曹雪芹相比肩。我愿意发誓,我这样说是冷静而克制的。”他认为,这1700字铸就了《红楼梦》一般的史诗品格。读《促织》,犹如看苍山绵延,听波涛汹涌,并详细阐述苍山如何绵延及波涛如何汹涌。毕飞宇的解读令我不由得更加赞叹,常常在夜里,孩子想听睡前故事时,一遍遍给孩子讲蒲松龄笔下宣德年间这只蟋蟀的故事。

  秋虫鸣,中秋近。如今人们丰衣足食,早已不必为纺线织衣操心。当秋风起时,吃蟹成了中秋餐桌上期盼的头等大事。生活在杭州,无论大闸蟹还是梭子蟹,不管在线上还是线下,都不难寻到至美的鲜蟹。

  鲜美的食材只需最朴素的烹饪方式,清蒸或干烧,出锅码齐,家人围坐,倒蒜末、切姜丝、添陈醋、撒白糖、甚至可以泼点热酒,鲜味从氤氲翻腾的湖上或千帆竞发的海上排山倒海而来,穿透味蕾。中秋蟹的美在鲜而不在肥,要等过了重阳和寒露,等待结膏满盖,或腌或醉或炝或炒,别有一番咸香鲜甜的醉人滋味。

  螃蟹不会鸣叫,可也跟蟋蟀一样,是我心底最期待的秋日陪伴。有这两样东西,我才感到中秋踏实、圆满。

  我独爱配着花生吃蟹。花生也是默默无闻的物种,悄悄地钻进泥土,安安静静地开出花朵,花落之后花茎闷声扎进泥土,四五个月,也不用怎么浇水施肥,不声不响地便将果实结了。花生在中秋前被拽出泥土捧在手里,连带着土地特有的气息,这样的气息才是收获的气息;雪白的蟹肉搭配嫩红的花生,这样的色彩才是节日的色彩。有些地方的花生刚出土也晃不出声,晒干了“哗啦哗啦”响动,乔司和九堡一带的花生“与众不同”,生摇有响,晒干无声。我特意跟许多地方的文友求证过,的确如此。这令我对这片独特而神秘的土地充满敬意。

  父亲不爱吃盐水花生,他喜欢将花生一颗颗剥出来,小火油炸到脆红,用玻璃罐密封,放在餐边柜里闷几天,等到了中秋才一粒粒慢慢地咀嚼进嘴里,仔细品味,回味儿时的滋味。

  我知道他是想老家了。那片草原在北京西北三百公里,西邻乌兰察布市和大同市,草木清新,旷野辽阔,湛蓝的天空下,缓缓转动的白色大风车和深蓝光伏板,列装在广袤的旷野和草原上,星罗棋布,产生的绿电源源不断传输北京。

  我爱秋风劲。“坝上的风点亮北京的灯”,这个充满诗意的美好设想,在这个中秋终于变成了现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人大视窗·观察
   第04版:城事
   第05版:教育
   第06版:蜀山副刊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专题
~~~
~~~
~~~
~~~
~~~
钱塘新区报蜀山副刊06我爱秋风劲 2022-09-05 2 2022年09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