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钱塘人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07月27日 星期三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颗颗“石榴籽” 殷殷团结情 小夫妻“钩”画民族共富新蓝图

  殷殷团结情

  小夫妻“钩”画民族共富新蓝图

  ■文/记者  武佳奇  部分图片  摄/记者  童志忠

  走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唯有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这棵大树才会枝繁叶茂。

  微微石榴籽,颗颗团结心,走进白杨街道“潮和石榴红”云水驿站,一个个外形精致、意蕴丰富的微钩手工艺饰品令人眼前一亮。展览台前,身着鲜艳彝族服饰的罗海波和朱佰晶,手捧鲜花微景观,向记者展示自己的作品。

  在白杨这片热土上,彝族小伙罗海波与汉族姑娘朱佰晶相识相爱,并依托微钩这门独特的手工艺成立了立夏手创工作室。凭借这一特色手工艺赋能弱势群体,夫妻二人逐渐为众多全职妈妈和留守老人开拓出一方民族共富的新天地。

  初心:淋过雨  所以想为他人撑把伞

  2007年,在各界爱心人士资助下长大的罗海波,走出云南的小村庄,走进浙江财经大学学习,与同样来自乡村的同班同学朱佰晶相恋。毕业后,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留在杭州。最初,两人挤在20平方米的单间里,每天在地铁和公交车间辗转,仅通勤时间便长达五六个小时。生活虽然辛苦,但两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随着日子越过越好,两人在杭州成家,并迎来了自己的孩子。产后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朱佰晶发觉自己情绪波动较大,便寻找各种途径解压。偶然间,她读到了一本介绍微钩手工艺的书籍,里面独特的织法和精致的作品瞬间吸引了她。出于兴趣,朱佰晶在各大平台搜索此种手工艺,却发现当时国内市场上的微钩成品少之又少,用“一片空白”来形容也不为过。她便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创业既可以解决我当下的经济问题,或许还能带动和我一样处境的姐妹参与,何乐而不为呢?”朱佰晶说,“想法初具雏形后,我也很快便付诸行动。”微钩手工艺的特别之处在于所使用的钩织细线,朱佰晶发现国内现有的细线均来自法国,且成本较高,为了节约成本,她便一家一家地联系合作厂商。经过数十次的打样和尝试,终于配制出了满意的钩织细线。有了原材料之后,朱佰晶很快就设计出了自己的专属材料包,并录制了配套的教程。

  2020年立夏时节,朱佰晶成立了一家微钩手作网店。网店名就叫“立夏”,主要出售项链、手链、戒指、耳环和胸针等各类材料包及成品。“希望更多的人能在手作过程中排解自己的压力,享受到其中的乐趣。”朱佰晶畅想着。

  心疼妻子的罗海波毅然放弃了自己企业副总经理的工作,加入创业团队:“我从未忘记过自己靠各种扶贫基金、奖助学金支撑的日子,现在我有了一些能力,想尽所能回馈这个社会,让一些相对弱势的群体过上更好的生活。”

  创业之初,夫妻俩就把带动贫困地区人民就业作为初心使命。

  扬帆:坦诚相待  促进“织女”们自我成就

  罗海波加入后,夫妻俩便发挥各自优势,相互扶持,将“立夏手创”这一品牌不断打响。在前行过程中带动全职妈妈、贫困地区人民就业,为更多的弱势群体带去“光亮”。

  “每产生一个订单,都要让买家变成我的‘粉丝’。”凭借在之前工作中积累的用户运营经验,朱佰晶通过在淘宝和买家聊天、产品附赠留言小纸条等方式,建起了十几个500人规模的微信群。自此,“立夏手创”有了自己的第一批“种子”用户。

  不久后,罗海波夫妇决心成立一家线下的微钩饰品店。“有没有人愿意做我的‘织女’?”在微信群里,朱佰晶向粉丝发出邀请。收到许多人回应,罗海波夫妇选择了50位心灵手巧的“织女”,成立了团队。目前,“立夏手创”的精英团队已有70名成员,夫妻俩还与近200名“织女”建立起了长期合作关系。

  “像我们这种完完全全的线上团队,只有用心地对待每一名成员,才能与她们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创业之余,朱佰晶将许多时间放在与“织女”们的交流上。一次次谈心后,朱佰晶发现,团队中的全职妈妈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多得多。她们来自全国各地,和自己基本同龄,刚刚生下宝宝,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

  见此情景,罗海波夫妇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他们相信,“立夏手创”提供的机会和平台,能真正能为这些全职妈妈带去一些帮助。“当一些偏远地区的全职妈妈每月收入有七八千甚至上万元的时候,相信她们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也会与日俱增。”朱佰晶说。

  同时,随着一篇推文的爆火,线下店摇身成为大家纷纷前来打卡的“网红”店铺,“立夏手创”这一品牌也在微钩届声名鹊起。“老板,请问可不可以批发?”越来越多微钩订单向罗海波夫妇涌来。基于日益增加的产品需求,夫妇俩继续扩大团队,同时开发了自己的批发平台。“织女”团队的规模也逐渐扩大,收入也随之增加了。

  机缘:公益接力  帮助偏远地区留守奶奶增收

  在立夏手作工作室,除了微钩饰品,还摆放着各种样式精美、色彩艳丽的传统手工艺品手鞠球。手鞠球内包着茉莉花茶,凑近一闻便能感受到阵阵清香。

  看到这些制作精美的手鞠球,或许有人会猜测,完成这些作品的人也许出生于艺术世家。事实恰恰相反,制作者是来自广西南宁那湾村的贫苦留守老奶奶们。

  “请问可以给些优惠吗?我想买给偏远村子里的奶奶们。”某天,一条来自顾客的特殊消息吸引了朱佰晶的注意。在交谈中,朱佰晶了解到这位顾客曾在广东上班,偶然来到广西南宁那湾村后,震惊于村里众多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她决定辞职来到这里定居,并在村子里建立了公益图书馆和手工绣坊。忙完农活后的闲暇时间,村里的奶奶们便会在绣坊做一些手工,补贴家用。“为奶奶们买原材料和配件,在帮她们增加一些收入的同时,希望通过她们把这份传统手艺传承下来。”

  听完这位顾客的公益故事,罗海波夫妇感动不已,随即向那湾村的留守奶奶们捐出了一批细线。但夫妻俩仍不满足。为了更好地帮助留守老人,他们当即决定,不仅将细线以成本价售出,还义务帮助她们销售产品。

  于是,他们的店里持续上线着奶奶们的手作手鞠球,目前已一年有余。“手鞠球工艺复杂,单个制作时间约三四个小时。每售出一个,制作它的留守奶奶能增加50元左右的收入。”朱佰晶说。

  “每一个手鞠球的配色和花纹都不一样。”一次偶然的发现,使朱佰晶惊喜不已。她发现,留守奶奶们虽然生活艰苦,却依然乐意去思考和创造,不吝在每一个手鞠球中融入自己的设计与想法。“这是非常令人钦佩的地方。”朱佰晶希望,买走手鞠球的大家,也能体会到奶奶们的匠心和祝福。

  前路:

  不忘初心  带动更多“石榴籽”奔向共富新生活

  从最初相识,到在白杨成家立业,罗海波夫妇已携手走过了十余年。

  “未来,我们会去做更多的公益项目,不断地回馈社会。”帮助与带动暂时没有创收能力的人群走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罗海波夫妇的初心。

  接下来,夫妻两人打算将微钩饰品的手作方法也教给那湾村的留守奶奶们,并为村子里的留守儿童捐赠些书籍。有可能的话,他们希望帮助其他与那湾村类似的偏远村庄,为更多的留守老人群体带去创收和机会。

  在白杨街道服务各民族大学生创业的“潮和石榴红家园”项目开启后,“石榴红”工作室负责人孙桂英发现了这一对“宝藏”夫妇。在“石榴红”工作室的专业指导和搭桥牵线下,罗海波夫妇将在自己的母校浙江财经大学,和街道辖区内其他高校成立微钩社团。

  “成立社团后,一方面可以帮助在校大学生赚些生活费,另一方面也希望吸纳他们中的部分人才作为团队成员,促进团队发展的同时,带动更多的人体会到微钩手作的乐趣与意义。”罗海波夫妇这样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罗海波夫妇的故事,是白杨街道“石榴籽”们创业创新活力迸发的缩影。未来,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高校联动和社区协作的模式下,街道将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潮和石榴红家园”的服务功能与辐射效应,积极探索“石榴红家园”打造新模式,以全面服务各民族大学生创业为主线,促使更多的人才留在钱塘、共建钱塘。

  在这里,各民族“石榴籽”将紧密团结,互相带动扶持,昂首阔步奔向共同富裕新生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街巷
   第05版:法治
   第06版:教育
   第07版:钱塘人家
   第08版:城事 专题
~~~
钱塘新区报钱塘人家07颗颗“石榴籽” 殷殷团结情 小夫妻“钩”画民族共富新蓝图 2022-07-27 2 2022年07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