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叶晨璐 通讯员 赵海燕
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沙地的“蒸笼塔”制作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如今,这门手艺已经成为一项传统技艺,被收编进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义蓬街道头蓬社区,有一位72岁专门做蒸笼的老师傅傅桂年,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之一。在他口中,小小的一个蒸笼里,有着万千奥秘。
“临安那边运来的竹子越老越好,我们本地的竹子就不能超过三年。”据傅师傅介绍,制作蒸笼的竹子大有讲究,柔韧性一定要好,不能太硬,否则容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断裂,制作时的干湿度也要合适,经得起后续断、劈、刨等一系列工序。此外,对于一些大蒸笼,单纯的竹子已经难以撑起框架,还要在笼底加上木条固定。
打开傅师傅的工具盒,整整齐齐摆放着十几样不同的工具,对应着蒸笼制作的一步步流程。“这是竹刀,刀锋上厚下薄,最薄处削竹刚好;这是手钻,用竹枝和绳子组成,用的时候十字形摆放,拉动长竹让绳子带动短竹转动,短竹上的钉便能钻孔;这个就是竹夹,用来定位……”圈笼体,上笼牙、箍条、笼把,再下垫子、装撑子、排篦子、盘笼顶、装笼顶,历经一步步工序,用遍所有工具,一个传统的竹蒸笼才能制作完成。“像这样一个55公分的大蒸笼,手脚熟练的话,一天时间做好绰绰有余。”傅师傅说道。
除了完全采用传统手工制作的方式,如今,傅师傅也与时俱进更新了一些设备。用手刨机代替木刨,用电钻代替手钻,制作的工艺没变,但速度却可以大大提升,人也可以更省力。比较纯手工和半机械两种方式下分别制成的蒸笼,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区别,用傅师傅的话说:“一直和我太爷爷传下来的一个样。”
匠心传家,傅家五代人都以制作竹蒸笼维持生计。傅桂年14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手艺,早年做出的蒸笼遍布义蓬、河庄一带,小有名气。曾经有部队专门找他定做过15层的蒸笼,最大的笼口直径就有1.1米。“现在做的人少了,以前一起做蒸笼的人也都不干了,但我还想坚持一下。”傅师傅笑着说。
都说美食承载记忆,沙地故事里的“蒸笼塔”,叠得高高的,一层肉包,一层菜包,一层米糕……混着竹子的清香,是老底子散不去的味道。这味道寄托着百姓朴素的民间文化,在每一个掀开蒸笼的瞬间代代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