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蜀山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1年07月19日 星期一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何人复忆“双抢”

  □徐瑞金

  “双抢”这是一个存在于遥远记忆里的词汇。

  如今,临于智慧谷,望着物产丰饶的钱塘田园上,想起忙碌的插秧人,那些艰难岁月从心头泛起。很多人熟悉,很多人却也陌生,我们对旧时钱塘的农人劳作生活还剩多少敬佩。

  7月25日,这是一个在我记忆里挥之不去的日子。凡六、七十年代的农民,都不会忘记这个日子,这是农村集体生产时,人民公社每年的“双抢”动员日。风是信使,吹过一片片沃野,告诉我,播种的季节来了,冲锋号开始吹响!

  每年的7月25日至8月8日左右是“双抢”季节。所谓“双抢”,是指一年一度的早稻收割,晚稻插种,为不误农时,必须抢收、抢种。

  在靠天吃饭的日子里,抢收的前提是抢种,农谚有“晚稻不过立秋关”之说。晚梗稻秧必须在立秋前插下,否则,产量将受到严重影响直至绝收。这就是自然条件下的农时,农民都知道农时不能违。这既是农村种植双季稻,抢时间、战高温的一场硬仗,也是生产队竞争最强劳力的一次“赛事”,这边早稻收割挑进晒场,那边铁耙进入耕耙;这边妇女拔秧向前推进是能手,那边男子插秧后退最快是胜者。

  插秧不仅是体力活,还是技术活,没有一个好的腰力是断然不行的。双脚倒退要正,分插秧苗要匀,且双手不能靠膝盖。一级地南北约30米,要一口气种到底才能稍稍伸腰缓一缓。所以生产队一般都安排16至35岁左右的男劳动力负责插秧。有意思的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人们的情感还是丰富的。有姑娘会把自己手中匀崭的稻秧,扔在心意中人后面,还会悄悄地递上毛巾让其擦汗。在一旁女工们的阵阵喝彩声中,年轻人争先恐后,勇夺劳动能手,乐此不疲!

  当生产大队为抢时间向大自然发起冲锋时,来自公社广播的战鼓声不断,高音喇叭中的革命“样板戏”催人奋进,并时不时插播各生产大队“双抢”进度和“双抢”中涌现的“好人好事”。 

  在当时的农村生产条件下,没经历“双抢”,就不知道何谓酷暑艰辛;没经历围垦,就不知道什么叫严寒劳累。“双抢”持续整整半个月,15天,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为了避烈日暴晒,更为了提高稻秧插播成活率,农人们披星戴月,天蒙蒙亮就下地收割、拔秧,中午时分稍作休息,恢复一下精气神,下午三点继续插秧干到晚上八、九点钟才收工。

  连续高强度的工作,加之连日浸泡水中,导致农人的身体会出现脚趾皮炎、发热、瘙痒,甚至糜烂、渗液等不良反应。雪上加霜的是,还要被蚂蟥叮咬,这种感觉真令人恐怖。蚂蟥专找有伤口的皮肤叮咬,有时一个脚趾缝里叮有七、八条蚂蟥,且身子直立,像一把刷锅的筅帚,看了不禁鸡皮疙瘩一阵阵;有时蚂蟥还会钻进裤管向上,一次我下工回家,感觉大腿根部痒痒,用手一挠,竟挠出一条喝足了血的蚂蟥,竟有它本身的十倍之大,像一个血气球一样,气得我到厨房里抓起一撮盐巴撒在它身上,让其消亡。

  “双抢”一结束,季节入秋,天气转凉,清澈的渠水夹裹着小鱼流进稻田,碧绿的禾苗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既有一种突出重围的轻松,又有一种苦尽甘来的滋味。

  忆苦思甜,如今,插秧机在钱塘的丰沃水稻田里来回穿梭,绿油油的秧苗齐立在田中。愿钱塘老农的“双抢”精神能在高质量建设“现代星城”中继承、发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钱塘新区报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两会·新闻
   第04版:向人民报告
   第06版:两会·新闻
   第07版:蜀山副刊
   第08版:视界
~~~
~~~
~~~
~~~
~~~
钱塘新区报蜀山副刊07乡村何人复忆“双抢” 2021-07-19 2 2021年07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