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周正倩
摄/通讯员 江湖飞
每周五夜幕降临,金沙湖畔人潮涌动,市民都在翘首以盼19点30分的到来。当动人的音乐流过耳畔,喷泉水幕华丽亮相,800架无人机同时升空,在夜空中交织出璀璨的光影画卷——
一座“天空之城”拔地而起,像巨龙盘旋而上,如星河倾泻而下……这场持续15分钟的无人机表演,让市民惊叹不已,更在朋友圈、视频号等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市民纷纷配文:“太浪漫了!”
欣赏美丽视听盛宴的同时,也有人好奇,这场梦幻的无人机表演是如何在金沙湖夜空呈现的?其中又藏着哪些挑战?请和我们一起来探秘。
偏差不超3厘米的“空中芭蕾”
每场表演,市民看到的画面中共有800架无人机,但实际上,还有10到20架无人机没有亮灯,以便遇到突发情况时及时替补。
“每架的位置偏差不会超过3厘米。”技术负责人透露,表演采用了RTK(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技术,在表演场地架设了专用天线,确保所有无人机能够精准配合,在空中完成一场零失误的芭蕾表演。
神奇的是,市民在地面上看到的平面图案,实际上都是“3D立体版”。比如五一假期的“火箭升空”造型,技术人员需要先将火箭图片矢量化,再描边成线、化线为点,确定安全间距后导入三维模型,最终使“火箭”在飞行时呈现出有层次的效果,既保证视觉效果,又能避免空中碰撞。
表演的创意也是每月一变,包括今年4月的“最忆是杭州”、5月的“劳动最光荣”和6月的婚恋主题,每个主题都紧扣热点、时令等精心设计。“不是在展示图片,而是在讲述故事。”技术负责人表示,每个画面呈现的背后都有对应剧本,连画面之间的过渡都暗藏巧思。
6小时幕后换15分钟璀璨
鲜为人知的是,短短15分钟的表演,需要团队近6个小时的幕后准备。每周五下午3点左右,工作人员便开始在金沙湖南岸的亲水平台忙碌:卸下70多个装载无人机的箱子、架设信号基站、检测无线电环境……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起飞前半小时,我们会先放飞十几架进行测试。”其中,风速是重要考量因素,6级风是安全上限,为此,团队每周五早上就会确认天气情况,如遇不利条件会提前通知取消表演。
飞行前,许多市民会专门绕至亲水平台一探究竟:无人机是怎么完美配合的?当看到,这么多无人机只由一台电脑操作,不禁直呼“神奇”。其实,这台电脑上连着5个信号发射装置,而一个装置可以控制200架无人机!
现场有一名主飞行员和一名副手,其他五六名工作人员协助调整无人机位置、更换电池和收放箱子等。表演结束,随着一阵嗡鸣声,最后一架无人机安全降落,他们又开始清点设备、重新装箱,直到9点30分左右收工。
有人问:观赏不够,可以将15分钟延长吗?“不是我们不想表演更久,实在是电池容量有限。”负责人笑着解释,每架无人机的电池续航在25分钟左右,减去起飞、降落和调试时间,实际表演时长只能被压缩到15分钟。
科技赋能文旅新体验
雷峰塔、三潭印月等经典景致逐一呈现,杭扇在头顶徐徐展开,荷花在金沙湖大剧院上方盛开,钱塘江大潮在夜空波澜起伏,金牛踏浪而来……从2024年10月1日无人机灯光秀首次在金沙湖腾空而起,到今年1月开始常态化表演,下沙的夜晚已然被一场场融合炫酷科技与传统美学的“魔术”重新定义。
如今,无人机表演与音乐喷泉成为金沙湖的文旅新名片,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的消费增长,也诠释了下沙的无限活力。未来,金沙湖“天空之城”与城市文旅的融合,还将带来怎样的惊喜?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