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钱塘人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01月21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文化能人”张祥荣: 用镜头讲述时光故事 以摄影续写共富之梦
金色钱塘

  ■记者  徐红燕  (本版图片均为张祥荣作品)

  一个黑色的包,一台相机,从老友那里借来一辆自行车或电动车,穿梭于乡间,亦或走在农户家门前,按下快门,写下故事,这是摄影师张祥荣别样的退休生活。

  在张祥荣的镜头里,是江东农场里,晚稻归仓之喜;是疫情防控下,一群红马甲送爱心、送服务的暖心之举;是头蓬老街民俗文化节上,八旬老人扯白糖之技;是年味将近,村民笑脸盈盈制作腊味之食……“我喜欢用镜头,定格最美好的瞬间,记录真情实感的乡村故事。”这是张祥荣爱上摄影、享受摄影以来,最大的心得。近日,张祥荣也被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2021年省级乡村文化能人”称号,以表彰他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繁荣基层文化事业上的突出贡献。

  从事基层新闻纪实摄影  “通讯员”三个字他最引以为傲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高中毕业后的张祥荣担任河庄公社前进大队(现向公村)团支部书记,同时兼职乡里广播站的通讯报道员。

  1978年,张祥荣写了一篇关于加强农村文化生活的读者来信,被上级媒体录用,在家家户户还是听广播的年代,这封信的内容也从广播传进了千家万户。“听到广播里传出‘通讯员张祥荣’这句话时,我尤为高兴。”这是作为乡广播站通讯员以来,张祥荣第一次感到自豪。随后,他继续积极采访、写稿、改稿,向上级媒体投稿。“一年四季歌、村里的好人好事、正能量的事迹等选题,是我做的几个主要方向,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我想要把村里的温暖故事传递出去。”多写多练,也让张祥荣练就了扎实的文字功底,为他后来从事基层新闻纪实摄影奠定了基础。

  “老家搬迁时,我发现了整整五大箱子笔记本和草稿纸,都是父亲曾经写过的文章,这让我很吃惊,因为在我幼小的印象里,父亲只是喜欢拍照,我都不知道,他还是一个忠实的文字工作者。”张祥荣的女儿回忆道。

  除了写新闻报道,作为通讯员的张祥荣渐渐发现了摄影在传播方面的影响力,但令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他会从此“入坑”,并爱上了摄影。

  1985年,张祥荣进入前进乡广播站做编辑工作,当时,乡文化站干部有一部120相机,他开始接触相机,自学拍摄技巧,渐渐地喜欢上了摄影。

  1990年,张祥荣“咬牙”买下了一台“傻瓜”相机,这是他的第一台相机,当时花费了他两三个月的工资。那时候胶卷很贵,为了不浪费又能拍出好效果,他总是自己慢慢琢磨技巧、审美、角度等。即便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凭着这股对摄影热爱的“劲头”,这么多年来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

  后来,即便他工作单位换了,去了萧山区北干街道,工作内容变了,但是拍摄写稿依旧是他最热爱的事情。在田间地头,在村民家中,在每一场乡里活动上,都可以看见手举相机的张祥荣。他的很多作品,记录的都是基层老百姓的生活百态,而这些作品也都被省市区各级媒体录用。

  “通讯员张祥荣”这6个字,几十年来,刊发在了很多报刊杂志上,也印刻在了张祥荣的心里。

  “他这个退休的人,比不退休的人都还忙。”这是朋友眼里的张祥荣。2020年5月退休以后,爱好摄影的张祥荣常住在老家,平日反而更加忙了,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不是在拍照,就是在去拍照的路上……”

  万千影像,他用一台冰冷的照相机,记录了时光机里最温暖的故事。

  写下一代人的回忆  父女“上阵”创办公众号“你和我”

  行走在乡村,和老一辈人打交道,每每听起沙地故事,曾经的苦与累、坚韧与乐观也一次次涌上张祥荣的心头。如何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

  2016年,张祥荣与女儿张琼经过一番讨论,创办了微信公众号“你和我”。一个喜欢摄影,一个擅长写作,父女俩从此成了一对工作搭档。

  “你和我,有多层含义,既是指我和女儿,又是指摄影与文学,更大的层面是指我们每个个体和整个世界。”张祥荣说道。

  为了把公众号“你和我”做好,每一篇文章都是由他们原创,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普通人的生活,传递社会正能量。

  《围垦前进乡的记忆碎片》作品中,张祥荣用40张老照片,开启了一段关于前进的“时空旅行”:“1987年8月12日,前进乡东庄村,坐车与小孩”“1989年12月,围垦七工段,老农在晒棉花”“1991年6月3日,前进乡东海村5组农民在收割小麦”“1998年5月11日,前进乡农技站人员在山海村检查春粮高产示范方的小麦长势情况”……照片从黑白到彩色,每一张都是张祥荣多年来拍摄留存下来的。他将老照片扫描、挑选,写上详实的图注,编辑成这篇推文,唤起了老一辈人对前进历史的记忆,激励了年轻一代人描绘围垦之地新蓝图的热情。而在“你和我”公众号上,像这样有故事、有温度、有回忆的推文还有很多很多。

  六十多岁的张祥荣,经历了一家人挤在茅草屋的艰苦,也经历了在滩涂上挑土担泥的围垦岁月,他把自己的经历,以及老一辈村民的讲述,用女儿的手记录了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女儿在倾听我的故事,年轻人在倾听老一辈的故事。”

  如今,“你和我”公众号已经创办五年多,198篇作品,每一篇都是父女俩的精心之作,其中,很多作品,都达到上万的阅读量,传播效果远远超出了张祥荣的预期。同时,公众号还收获了近3千个粉丝,里面很多都是张祥荣作品里的“主角”,这些“主角”,往往都是他身边最普通的人。有在理发行业干了四十多年的理发师高德法,有一辈子都在致力于传播乡村文化的文化员张本治,有他记忆里能干的母亲……用张祥荣的话说,身边的朋友亲人,都是最好的故事讲述人。

  让游子记得住乡愁  每一张照片都在讲述一个故事

  “祥荣,等会拍完了就来家里吃饭吧。”每次前往河庄街道向公村采风,张祥荣都会受到乡亲们的热情邀请。退休后,张祥荣扎根钱塘江东,而他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向公村。“在围垦迁户之前,我在这里生活了21年,现在年龄大了,反而更怀念这里了。”

  “我想为向公村的乡村文化传播出一份力。”某一天,张祥荣向村委相关负责人表达了这个想法,得到了村委的大力支持。

  有时候,为了方便拍摄,他就向村里的老朋友借来一辆自行车或者电动车,遇上向公村搞活动,他早早地就来到现场拍照,在与老朋友、老邻居的亲切交谈中挖掘故事。但更多的时候,张祥荣是一个人背着相机包默默走在村里,“无意中抓拍的照片,往往更能打动人”。即便他已经离开向公村四十多年了,但是一口乡音依旧能迅速拉近和村民间的距离。“向公村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几乎都还认识我。”这让张祥荣每次回到这里,都倍感亲切。

  这一两年里,张祥荣用无人机拍摄了向公村的深秋田园之美;拍下了86岁向公村村民潘金木老人与老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拍摄了村里最年长的夫妻;发布了《十碗头里话重阳,向公村里幸福来》图文并茂的推文……一个生在乡村的人,满怀着乡村情怀,用镜头拍下了朴实而美好的乡村。

  “如今,虽然向公村已经没有了我的家,但是我的根始终在这里。”张祥荣用这句话概括了自己与向公村的感情。

  前段时间,张祥荣被授予“浙江省乡村文化能人”荣誉称号,这给了他巨大的激励。在乡村文化传播上,很多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使劲。“而我,选择用镜头,拍下我心里最温暖而美好的乡村故事。”在张祥荣心里,还有一个计划,“等有一天,我要为村里办一个展览,把这些年拍的所有照片都展示出来,相信一定会受大家的喜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经济
   第05版:街巷
   第06版:城事
   第07版:小记者
   第08版:钱塘人家
~~~
钱塘新区报钱塘人家08“乡村文化能人”张祥荣: 用镜头讲述时光故事 以摄影续写共富之梦 2022-01-21 2 2022年01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