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蜀山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09月26日 星期一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云塍先生

  □高元法

  云塍先生是萧山南阳街道龙虎村(原萧山赭山仓前屾街)人,是岩门高氏宗祠第26世孙,是清末民初有名的书法家。云塍先生名叫高鹏举,出生于光绪六年(1880),民国二十九年(1940)病故。高氏宗谱记载:“公讳鹏举(德先次子),字挹群,号云程(云塍),邑庠生,册名建标,兼袭云骑尉世职(承袭其爷爷武官的衔头)”。当地人称呼他为“云塍先生”,也有叫他“建标先生”,他所写的书法,最后具名都写“高建标”。

  云塍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接受祖辈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刻苦努力、夙兴夜寐。初学时在家请私塾先生教了两年,为创造更好的求学环境,父母特地送他到杭州书院巩读经书(四书五经)6年,17岁毕业回家。回家后在家开办私塾,最多时有20多名学生,如李作山、高德炜等许多仓前人都在他那里读过书,并有其弟菉园一起帮教办学。云塍在年轻时一边在家办私塾,一边行医。在取消私塾制后,他一心扑在医学上,身体力行地坚持着悬壶济世的理念,为贫困乡亲治病救人,不收分文。他废寝忘食辗转于南沙大地。由于医术高明,态度和蔼可亲,他深得群众的拥护与爱戴。

  1925年,高家祠堂七修宗谱,云塍先生作为主修,那时的修谱不如现在这样简便,要用毛笔书写出来,通讯联络也十分艰巨,作为主修责任繁重,并为修谱写跋。

  云塍先生知识渊博,才高八斗,古文基础十分扎实,写得一手好字。1930年,他应聘于上海中华书局任书画部编辑。当时该书局出版的小学生描红纸原稿系出自他的手迹,曾风行全国。

  有关史料记载:抗日战争前夕,同为中华书局之同事、时任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的名画家郑午昌,深知云塍的楷书功底,征得云塍先生同意后,以他的书法楷书为铅字,在上海开设了汉文书局,着手制作楷书铜模。由于当时尚无缩放字体的技术,郑午昌请云塍先生按字体大小各写一套(每套8000字)楷体。其书写任务之繁重不言而喻。盛夏,热得汗流满面,他就把双脚浸在冷水盆中降温消暑,伏案坚持书写楷体。遂使印刷业一改仿宋体、老宋体的通用局面,开创了中国印刷史上楷体印刷之先河。从此,高书楷体一直在国内外印刷中使用。这一改革,云塍先生功不可没。今天,我们在电脑前“噼里啪啦”地轻松敲击着键盘,这一行行清晰可见的字体,就是云塍先生的高书楷体,简化字则仿高体制版而成。新中国成立后文字改革的简体字,也完全沿用云塍先生的字体摹写而成。

  1934年后,中华书局有《云塍小楷》《云塍大楷》《云塍行楷》《高书小楷》等书出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重印,现在香港和台湾地区还能买到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高云塍字帖》。云塍孙子高子成说:“1991年,我出差去香港,在当地的中华书局见有出售新出版之《高书小楷》《高书大楷》两种,我感到非常高兴,购得数套,并问店员,其他字帖有否出售?答曰‘因销量关系,其他字帖是售完后轮流出版,何时能买到要碰运气了’。”可见,云塍先生的楷书字帖,由各地书局、出版商一再重版,其影响力极其深远。

  云塍先生所写的高氏书法楷体已成为中华文化圈印刷用的范本铅字,并录入电脑成为海内外亿万华人每天使用的字体。高氏楷体书法的特性以中庸简静为主要思想,他的点画落笔轻盈自然,锋芒收敛,行笔劲健,收笔微顿,在笔墨中游刃有余。

  这套高氏小楷铅字,对近代文化传播与书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更得到了上层学者的发文推行,这具有深远的意义。

  云塍先生所育三子四女,在其言传身教下,个个是精英。如其女儿高小霞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为发展我国的分析化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国杰出的化学教育家、杰出的分析化学和电分析化学家。她曾多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是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的妻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蜀山副刊
   第04版:城事
~~~
~~~
~~~
~~~
~~~
~~~
钱塘新区报蜀山副刊03云塍先生 2022-09-26 2 2022年09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