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蜀山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09月26日 星期一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味“咸头”

  □胡传浩

  如今说起“咸头”,知道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年轻人听了更是云里雾里。唯有上了年纪的人才知道,“咸头”是一日三餐下饭的菜肴。

  “咸头”源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那难以饱腹的艰苦日子里,人们的主要菜肴是腌白菜和霉干菜,这两种家常菜靠食盐盐渍而成,因此叫“咸头”。

  每年中秋节过后,西北风起,天气转凉,长梗白菜开始收获。长梗白菜晒干至六七成的时候,放在家里堆放两天,待菜叶微微发黄之时,切去菜埠头,再摘掉几片老叶,一层白菜撒一把盐。讲究点的人家要请属鸡或属羊的人踏菜,寓意是腌制的腌菜会更加鲜美可口。踏至微微出水,再放一层菜,撒一把盐,直至缸满或者菜尽。这样腌至几天后,用洗净的石块压实,很快,腌出来的水会把腌菜满满浸住,香味很是诱人。腌菜从这个时候开始吃,一直吃到第二年夏季。腌菜的颜色从初时的白色,再到黄色,夏季已经变成浅黑色,嗅之有臭味,称作臭腌白菜。臭腌白菜炒新鲜苋菜,是当时比较传统的吃法,称为“死菜炒活菜”。如果用新榨的菜籽油炒,那是真的好吃!

  当时的农村,腌菜的食用基本要贯穿全年,所以流行着一句俗语,叫“做人长淡淡,腌菜长和(下)饭”。农村里有一个普遍的说法,腌菜做得好,家里就万事大吉,家庭兴旺。以前萧山东片沙地区还有一个民间传说,说是有一户人家因没钱请财神,只得烧了一大盆腌菜恭请。而财神在有钱人家里大鱼大肉吃多了,在他们这里吃到清新爽口的腌白菜,连呼好吃。第二年开始,这户人家渐渐兴旺起来。

  萧山霉干菜也是当时的家常菜。这是秋季种植的细叶芥菜,春暖花开之时收获,洗净晒干切碎后,在箩筐里存放一昼夜,等到筐中心手感发热“蒸出鲜味”后,加盐用手搓至泛潮,然后进缸揿结压实。一周左右进坛,用拐棍拄严实,再用稻草辫封口,泥巴糊住草辫,坛口朝下放置于泥地上。因此,也叫“倒笃菜”。这腌制的芥菜从坛里取出来晒干后,就是有名的萧山霉干菜。“倒笃菜”尝鲜之时,也是笋上市之季。把笋切片切丝加上“倒笃菜”煮熟,趁着好太阳晒干,就是城乡居民十分喜欢的笋干菜。笋干菜烧汤炒菜或者蒸肉,都是美味佳肴。在城里有亲眷朋友的农家,往往会用笋干菜作礼品相送。

  当时农家餐桌上的“咸头”,往往被看作家境状况的缩影。有一杨姓农家,家里三个小伙已到了谈婚时机。老奶奶操持全家一日三餐,每餐总会有一碗荤菜,如笋干菜蒸肉之类上桌,其实是作为家里的门面菜,只能看不能吃。乡邻串门者常夸他们“咸头”好。传扬出去,媒婆上门,大孙子迎娶新娘。新媳妇几天腼腆以后,对门面菜照吃不误,破了家里的约定俗成。老奶奶心疼又不能说。半年之后,大孙子就被分家自立门户了。

  家养鸡蛋鸭蛋是那时农家的常用荤菜,但一般都舍不得炒着吃,而是以水打蛋的形式上桌。邻家夫妇在地上忙活,叫刚满十岁的女儿水娟去做晚餐,吩咐女儿鸭蛋打打,腌菜蒸蒸。水娟也想让大家多吃点,把一个鸭蛋分作两大碗打。父母回家揭开锅盖,两大碗蛋花汤让他们哭笑不得。小姑娘水娟因此也被乡邻们当作笑话,传了好长一段时间。而一些老伯老太们则夸赞水娟,以后是个管家的好手。

  半个多世纪过去,“咸头”岁月已经渐行渐远。回味“咸头”,“咸头”精神已在几代人的努力下,逐步形成“咸头”文化。以俭创业、以俭兴业成为这片热土上人们的共识。“咸头”时期的草舍,逐步变成瓦房、楼房,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兴起;“咸头”时期的普遍文盲半文盲,逐步地从中等教育普及,向高等教育普及迈进。更有创业领军者,以几把榔头、几台织机、几口水缸起家,现在已经成为百亿、千亿企业,在各自的行业中领跑全国,闻名全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蜀山副刊
   第04版:城事
~~~
~~~
~~~
~~~
~~~
~~~
钱塘新区报蜀山副刊03回味“咸头” 2022-09-26 2 2022年09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