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寒丑
每天早上8点和晚上8点,白杨街道邻里社区邻里中心小区,都会迎来产业工人上下班的高峰。工人们从邻里中心东门走出来,步行几分钟就能抵达马路对面的厂区。从安吉来务工的小林(化名)就是其中一员。
“小林!”和她打招呼的是邻里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敏华,“最近在三花怎么样?”
“挺好的。这不,刚下班,回去吃点东西就休息了。”小林回答。
“今年春节期间,我和小林因流调电话结缘。她当时没了工作,我就安慰她,给她介绍了辖区内的一家企业。”张敏华边走边告诉记者。春节假期过后,小林如约来到邻里社区。
以产业立区的钱塘,集聚了672家规上工业企业,30.8万名产业工人,有不少像邻里社区这样的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据悉,邻里社区辖区内有工业企业59家,居民平均年龄21岁,流动人口占比80%以上,人户分离占比高、人员流动性强、社区治理难度也大。
在她看来,解决治理难题,要从关键小事着手:“营商环境藏在细节里,人人都是投资名片。咱们社区把产业工人的生活照料好,企业也能发展得更稳健。”
“几年前,辖区内许多企业都和我反映过员工子女就学难的问题,工资再高也留不住人才。近年来,邻里社区内陆续有了书吧、婴幼儿成长驿站、会议中心、百姓健身房,还进行了老旧小区改造,推进了电梯加装,如今,产业工人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正在得到解决。”张敏华欣慰地发现,社区里有越来越多的新杭州人决定在钱塘成家立业。今年,钱塘还将在邻里社区打造1所“共同富裕样板社区公办幼托园”,全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
在硬件设施配套不断完善的同时,邻里社区持续推进党建统领的网格智治,坚持以“小网格”夯实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治理基座,以社区为平台,搭建企业和职工群体在“8小时之外”的互动桥梁,推动各类民生实事项目落地,托起产业工人的“大梦想”。
创新社区治理,像一条纽带,一头连着产业工人的美好家园,一头连着钱塘区的营商环境。经过多年发展,这条纽带将社区和企业越系越紧。这次给小林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就是社区的“网格”力量之一。
不仅是邻里社区,在钱塘,聚焦“扩中提低”改革、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越来越多的社区开启了现代社区建设探索之路。就在上个月,钱塘发布了《钱塘区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建设工作指引》。根据建设工作指引,我区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治理将以党建统领为核心,强化摸排,健全机制;同时从社企关系着手,联动互助、互评,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企协同联动格局。另外,钱塘还将融汇多方资源,完善各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配套,让越来越多的“小林”们在钱塘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让共同富裕成为钱塘一抹靓丽的民生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