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04月22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香满钱塘
钱塘书房实景

  2022年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是每一位读书人、爱书人共同的节日。最是书香能致远,卷帙浩繁的书籍、博大精深的文化,赋予人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读书修身,诗书济世,我区积极鼓励居民参与阅读、享受阅读,让全民阅读成为新时代新风尚,成为促进个人发展、助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姚旭(学生):我平时喜欢看奇幻小说、推理小说和近年后浪文学出版社主推的小说,也会看一些民国和新时期的作品。为了迎接亚运会,我正在读一些比较容易上手的实用类书籍。为了提升日语能力,最近在练习《中日同声传译技能技巧训练下册》和《日语笔译实务2级》。为了更好地服务亚残运会,我最近还在配合视频学习《中国手语日常会话俗成》。

  陈奔奔(学生):作为一名韩语学生,为了在亚运会上做好志愿服务,我通过《韩语翻译教程:口译》《韩语翻译教程:外事》等书本提高我的翻译水平。也阅读了韩文书籍,比如尹东柱的诗集《天风星星与诗》。同时,为了把握人的心理,学习待人处世之道,我还阅读了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如关于阿德勒心理学的《被讨厌的勇气》,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刘佳慧(学生):我是一名阿拉伯语学生,平常看得最多的书,毫无疑问是新编阿拉伯语课本,但是作为一名阿拉伯语学生,要学好一门困难的语言,更不能忽视语言背后的文化,阿拉伯语与其社会文化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投射出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因此我不喜欢脱离文化背景学习语言。所以,在课余,我会阅读《阿拉伯简史》《历史上的阿拉伯人》等阿拉伯地区历史文化书籍,以及本领域前辈的著述,如朱威烈老师的《岁月留痕》,还有国少华老师的项目著作等,虽然我还是大一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只在皮毛,但从中也受益匪浅;我还喜爱阅读阿拉伯诗人的原版诗歌,朗诵它们总是让我陶醉。

  以文惠民  钱塘这里书香满溢

  ■见习记者  王静怡  首席记者  许莉莎

  通讯员  沈志芳

  一杯清茶、一本好书,坐在窗明几净的阅读室里,享受一整天的惬意时光……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不少群众走进“书房”,驻足“打卡”,感受浓浓的书香氛围,共享阅读之美。

  走进义蓬街道义隆社区书房,古典与时尚的装修风格交相辉映,明亮而柔和的灯光把整个空间照得透亮,落地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各式书本,“书香”扑面而来。据了解,整个书房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内有藏书近万册,涵盖哲学、政治、法律、少儿读物等方面。其中3000余册已开通全市范围内城市书房通借通还功能,居民可凭身份证或市民卡进行借还。

  为更优质地服务群众,义隆社区书房设置了多个特色场景。其中,亲子阅读区及阅读包厢,方便了父母孩子深入沟通交流;轮椅、盲杖等放置在显眼位置,多处无障碍通道的铺设,为残障人士提供了贴心服务。该书房还与喜马拉雅达成合作,引进自助娱乐设施(录音亭)和便民听书设施,提供个性化服务;设置书画室、茶艺室、棋室等,让相关爱好群众找到娱乐阵地;为群众提供免费饮水、便民服务箱、充电器等日常用品,满足多样化需求。

  “家门口就有环境这么好的书房,现在我一有时间就会带孩子来这里看看书,享受亲子阅读时光。”义隆社区居民王女士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在钱塘,有一座建在公园里的书房,它就是钱塘书房。钱塘书房坐落在学林街463号,高教园区东公园水面之上,走过木桥进入书房,窗外鸟语花香,室内书香满溢。书房以开放、共享为基础,以文化为核心,打造多元充满韵律的城市书房。书房内采用大片质朴且温暖的木色,古朴厚重的经典气息与现代美学相得益彰,窗外绿树环绕,碧水连廊,给阅读时光带来不一样的风景。

  该书房面积约500平方米,总藏书10000余册,包括人文社科类、少儿类等公共图书,与杭州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书房内设有公共借阅(阅览)区、少儿阅览活动区、展厅活动区、文创展示售卖区、轻餐饮食区五大功能区域,为读者提供多样化数字阅读服务。

  杭州书房·钱塘新湾书苑位于新湾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图书馆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馆内设有藏书室、阅览室、儿童阅览室等,馆内藏书量约2.4万册,是街道居民阅读的主要场所。“平常来的主要是小学生和初中生,也有一些老人会在这里看看报纸。”

  “书房”是一座城市最具温度的文化地标之一,是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培养阅读爱好、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文化素质的乐园。目前,下沙、白杨、河庄、义蓬、新湾、临江、前进7个街道图书馆均面向公众免费开放,为钱塘群众提供了畅享阅读的场所。此外,白杨街道更成功创出城市书房,为在共富路上讲好“钱塘故事”,当好钱塘文化的“薪火传人”,留下一抹生动的掠影。

  以文赋能  我区市民阅读习惯呈现多种新趋势

  ■记者  钱圆

  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也悄然改变,阅读内容、阅读场所、阅读工具出现了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的分化。

  “我经常给孩子买纸质书,不太给他用电子产品。”王丽告诉记者,她儿子今年小学四年级,每天睡前都会进行半个小时以上的阅读。“他看的书比较杂,但偏爱故事书和科普类书籍。”记者采访中发现大部分家长认为从保护视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角度来讲,孩子读纸质书更好。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少家庭低龄阅读已成常态,许多幼儿在3岁前就开始阅读了。“我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市民陈燕燕说。陈燕燕的孩子今年两岁半,她每天都会陪孩子阅读故事类、逻辑类、动物类的绘本。

  新的阅读方式在年轻人中兴起。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每天能拿出专门的时间捧起书本阅读,成为一件越来越奢侈的事情。很多人选择在坐车、排队、吃饭等情况下用手机或者电子书阅读器进行碎片化阅读,有声阅读也越来越受年轻人青睐。“现在工作压力大,下班后喜欢配着音乐听听书,内容也会选择比较轻松点的。”90后年轻人小夏表示。随着智能设备、移动音频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年轻人会选择以聆听的方式进行阅读。

  除了阅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阅读优质内容的需求也日渐提升,与之对应的内容付费观念也在年轻群体中进一步普及。“以前什么都会读一点,现在会多阅读和购买与职业相关的书籍资料,帮助自己进一步提升工作能力。”职场新人钱媛表示,“网上学习资源很丰富,遇到优质内容,需要付费时我也愿意为此买单。”

  电子阅读不只是年轻人“专利”。“退休后,我基本都是在手机上看看,获取知识。”市民姚张焕今年65岁,一直以来都有阅读的习惯,以前家里买了很多书籍、订阅不少报纸,自2018年退休后就几乎没有看过纸质书报了。他认为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相比,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手机上面,东西多,有各种资讯渠道,我平常主要就是看看今日头条APP,还有微信各种订阅号,看看时政新闻、法律法规、生活百科、党建理论方面的内容。”

  以文纪实  钱塘的“阅书人”与“写书人”

  ■记者  徐红燕

  “你能不能给我推荐几本好书?”这几乎成了吕来土的“口头禅”。这位八十多岁的老党员,如今最喜欢待的地方是家里的书房。“活到老,学到老”吕来土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6个字。

  1955年,19岁的吕来土应征入伍。“为什么当兵?因为新中国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来防止和反击侵略!”新兵入伍,指导员简短有力的发言点燃了这位年轻人的热血初心。“我没有文化,就只有加倍学习,政治知识、军事知识,笔记本记了一本又一本。训练时我谨记‘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样样都要做到最好。”从没有什么文化到考试全排第一,从地道农民到二级优等射手,吕来土在军队里进步飞快,表现突出。书中自有黄金屋,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让吕来土感受到了书本的无穷魅力。

  在吕来土家中二十多平方米的小书房里,却珍藏着几百本书,党史理论类、中国历史类、社会发展类……甚至还有他保留的各科教材书。那些泛黄的纸张,那些被他用笔轻轻勾画的语段,都成了吕来土的一种回忆。“现在年纪大了,我开始看保健相关的书了。”吕来土说道。

  作为一名有着六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理论书本是吕来土最青睐的书籍类型,他经常反反复复地翻看,写备注,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能量”。

  吕来土不仅是一个读书爱好者,也是一名写书人。经历过下沙变迁的他,对围垦有着深厚的感情。“面对这座美丽的新城,我们不能忘记39年前那些围垦造地的农民们,他们在冬天的钱塘江边,在刺骨的寒风中,赤着脚一步一步地走在结着薄冰的淤泥上……”这是吕来土写在《下沙围垦实录》上的一段话。

  作为围垦大军中的一员,吕来土亲历了围垦造田的艰难岁月,遭遇了狂灾逞凶的死里逃生。见证了下沙从四面环水到桑田绿洲再到高楼林立,吕来土的心中有一幅穿越时空的下沙地图。时过境迁,当年的好多围垦大堤都已为繁华所覆,但吕来土依旧能够清晰地说出它们的位置。在他的心中,今日美好家园的奠基从不曾消失,也应该被更多的年轻人知道。因此,他拿起笔和纸,和其他作者一起创作了《下沙围垦实录》。“下沙围垦中还有太多动人感人的细节,如何也讲不完。”他也感叹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耄耋之年的吕来土,在一方书房里,依旧不断地在探索新世界。

  “一键借阅”

  足不出户即可博览群书

  ■记者  杨寒丑  通讯员  周洁

  市民朋友们通过线上小程序平台,一键点击即可免费借书,就可共享公共优质图书资源……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区一年一度的“一键借阅”服务活动开启。

  据区社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即日起,读者只需要打开微信或支付宝软件,搜索“一键借阅”,就能够进入借阅平台免费借阅。图书将通过邮寄的方式送达广大读者手中。值得一提的是,每月的23日还是“首单免邮日”,读者可享受首单借书免邮费服务。借阅成功后,书籍将在十天内送达。

  读者阅读完毕后,可以通过线上预约还书和线下还书两种方式将图书归还。线上预约还书时,需打开此前借书使用的“一键借阅”界面预约归还。读者也可选择直接归还至线下图书馆,还书地址在河庄街道文体中心文教馆二楼图书馆,线下还书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8:30—16:30。

  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区社会发展局将全力满足群众“宅”家生活期间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凝聚团结的精神力量,邀请广大群众足不出户“博览群书”。

  各村社开展“世界读书日”活动

  ■记者  沈逸柔

  通讯员  赵海燕  王丽燕  严露妮

  金宁宁  邱丽丹  徐利根

  人间最美四月天,草长莺飞书香溢,“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我区各村社开展多形式读书活动。

  义蓬街道头蓬社区举办了“迎盛会、读经典、向未来”文化周活动,通过开展阅读分享、绿植换书,手工造纸活动等进一步营造全民阅读浓厚氛围,让书香阅读在社区蔚然成风。其中“书香换花香”活动共收到居民捐赠的各类书籍300余本。未来,这些书籍将供居民免费借阅。

  义蓬街道义盛村在农家书屋举办了“阅读伴成长 书香浸万家”阅读节活动,通过送书、送学、送文化的形式促进亲子共读。走进义盛村农家书屋,温馨而安静的阅读环境为全民阅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前来参加活动的主要是3岁左右的孩子及家长。《我爸爸》《我妈妈》《大卫不可以》《大卫上学去》等一本本精美的绘本吸引着孩子们前去翻阅。

  在义蓬街道义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隆·心”小哥和30余名学生及家长参与了“书香迎亚运 阅读添活力——风飘书香满义隆”活动。社区邀请了历史书作家朱军营开展讲座,朱老师围绕“读书的作用”“如何正确地读书”“我国的传统文化”三个方面为孩子们讲述了阅读方面的知识。

  河庄街道群建村开展了“读好一本书,议好共富路”读书活动,组织党员及村民代表齐聚群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集体共学《习近平在浙江》,营造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倡导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新风尚。

  从无声到有声,从书房到云端。最近下沙街道湾南社区居民、义蓬街道蓬园村村民都发现家附近多了一间特殊的“书房”,拿出手机扫一扫书架上的二维码,选择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就能免费“听”书。原来为了满足居民多样的读书需求,湾南社区、蓬园村增设了“喜马拉雅有声图书馆”。

  “有声图书馆”依托海量有声内容而建,大家只要用手机“扫一扫”,无须跳转、注册或下载App,即刻便可享受有声图书。它不仅解决了传统书籍不易携带、数量有限、更新维护成本过高的难题,还可以通过后台定期更换、实时更新内容,把源源不断的优质文献资料、文化读物送到每位居民身边。一码多书,一面墙就相当于一个不断更新的图书馆,切实满足了居民群众阅读要求,深受群众喜爱。扫码完成后,大家还可将阅读资源随身携带,在“有声图书馆”周围1公里内均可收听,大大提升了阅读的便捷性与趣味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街巷
   第04版:经济
   第05版:益智
   第06版:小记者
   第07版:城事
   第08版:专题
~~~
钱塘新区报城事07书香满钱塘 2022-04-22 2 2022年04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