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科学城管理办公室 喻蔚
杭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杭州要加快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和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争取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面深化区校合作、产学研协同发展”是钱塘区高能级战略平台重要建设规划内容之一,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链条不完整是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之一。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链条,推进高效率科技成果转化,对推动钱塘科学城主动融入杭州创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版图是一个重要切入口。
一、现状与问题
钱塘区有全省最大的高教园区,共有14所高校、25万在校师生,省部级重点学科109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3个。全区有10万余家市场主体,形成了高能级智能制造的“515”产业体集群,聚集了中科院基础医学和肿瘤研究所、钱塘科创中心、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等重大研发创新平台,但在产学研合作上和资源禀赋差异上存在如下问题:
1.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成果转化的原始需求导向不一致。由于体制与机制等,导致合作与交流的深度与层次还比较匮乏。目前区内产业实体大部分不具备自己的研发中心,或者研发创新任务需求侧严重依赖第三方和高校研发机构;然而高校的科研成果往往来源于阐明技术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研究,成果形式是论文和发明专利,且很难与企业的市场需求目标相匹配。企业、科研机构、高校都有着自身局部利益目标和体制特点,比如高校知识产权属于高校与个人共有、研发团队共有,专利转化分配存在法律上障碍等,较难就两个系统之间整体达成目标。
2.校企科技创新资源禀赋差异,导致区校技术创新合作不够集中。一是园区高校科技资源与钱塘区主导产业匹配度不高。当前钱塘正在大力推进“515”产业体系,然而14所高校中仅有3所理工科院校,优势重点学科支撑与上述产业体系还有较大差距,且在航天航空、智能装备等领域有真空。二是高校科研成果资源分散,且现有专家库、成果库、企业库等数据资源缺少整合集成,校企合作存在多头行动,单打独斗,信息不对称,缺乏统筹安排和科学管理的碎片化现象。
3.缺乏市场化产学研孵化运营机构和基金导入。激活政企校等不同主体创新要素的流动、聚合和成果的转化驱动力不高。尽管当前钱塘已有多个政产学研金等创新主体,但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各主体间交叉环节与临界环节——体制机制不完善,从研发、应用到最终实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上,产学研协同创新仍存在较多障碍和明显的断裂带,突出体现在缺少专业的市场转化平台和风投基金。
二、对策思考和科学城措施
1.企业侧角度: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建设自身的研发运作中心。企业是技术协同创新的组织者,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创新资源整合者,在创新需求调查阶段,企业作为市场最直接的接触者,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进而将这些需求转化为开展创新的动力,并在研发、检验、试验阶段通过委托开发模式、合作开发模式、共建研发实体模式、共建经济实体模式。
案例:中国(浙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创新中心
钱塘科学城内的中国(浙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创新中心由全国机器人产业链龙头企业新松机器人、双环传动、慈星股份等3家上市公司和浙江大学、金沙江联合资本(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等单位,以独立法人形式共同出资建立,是浙江省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和新型创新载体。中心投入研发资金3000万元,仅机器人研发创新中心2021年取得研发收入2283.54万元,2022年预计超过5000万元。
2.政府侧角度:构建全链路产学研服务体系的探索。钱塘科学城依托高校产学研联盟持续探索政企校柔性引才机制,构筑多元协同、多维互通、层次渐进的特色产学研服务体系。一是建立“钱塘高校服务驿站”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目前已与医药港、大创小镇等六大产业平台及和达高科、杭州正泰中自科技园、中国药科大学(杭州)创新药物研究所等建立12个“钱塘高校服务驿站”,探索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与载体平台协同共建新型合作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二是通过“钱塘企服汇”延展产学研服务关系。产学研联盟钱塘中心依托国家、省、市、区各项政策及服务资源,搭建产学研服务的外部人才链、金融链、政策链、创新链资源,为校企产学研服务的有效对接提供后续支撑。三是探索升级“钱塘校融一体化平台”,搭建数字化产学研平台,学习借鉴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的技联在线平台,建立区内高校企业专家资源库,打通企业需求侧和高校供给侧科研转化的障碍,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案例:科学城“博士入企”开展精准产学研服务
“创新驱动促转型、高校博士进企业”活动是特色“三题模式”践行者。建立智慧大脑专家资源库500多人,为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技术问诊、趋势分析、行业判断等服务。自2017年开始,已开展五期,累计参加企业有200家以上,报名参加的博士超500人,实现匹配近140家企业,期间产生了多项校企对接及产学研合作成功案例,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加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效助推区内经济提速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