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慧敏 通讯员 田振华
“扫盲运动”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教育变革,对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临江一代扫盲运动的发起人,陈士英如今已经是80多岁高龄。但提起当年参与的“扫盲运动”时,他还是充满激情。
1953年,当扫盲运动发展到贫穷落后的临江一带时,陈士英只有19岁,一直随父亲做布匹生意,每天挑着布匹挨家挨户去叫卖。后来有位领导得知他有一点文化,就派他到县里开会,就在那场会议上,他得知全县要举行扫盲运动。
“那场大会让我认识到受教育的好处,备受鼓舞。为了学习文化知识,布匹生意我也不做了。”此后,陈士英作为发起人和组织者,在临江这一带率先发起了扫盲运动。
当时的临江还处于比较贫困的状态,实施扫盲运动存在不小的阻力。一方面,没有学习场地,没有电灯、桌椅等基础的教学设备;另一方,这场扫盲运动没有经费,支付不了老师的工资,包括陈士英在内的所有人都是义务劳动。
“那时候,扫盲班里的学生都是贫下中农出身,椅子和凳子都是从自家里带来的,晚上用煤油灯来照明学习。包括老师在内都是‘就地取材’,我请来了志愿者王阿奎为同学们上课,上课的书本是我到县里文教科取回来的。”“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在陈士英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扫盲运动最大的问题,还是如何提升老百姓的自主意愿。
第一期扫盲班让村里55名学生脱离了文盲行列。第二年,在党的号召下,村里为扫盲班盖起了茅草房。通过宣传,老百姓也渐渐认识到扫盲运动的好处,周边地区一些文盲也愿意主动加入扫盲班。陈士英说道:“慢慢地,他们自己愿意过来学习了,在我的鼓舞下,他们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求学了。”
第二年的扫盲班分为白天和晚上两个班,白天和晚上读的课本不同,白天读的书难一点,晚上的简单一些。“扫盲班刚开始教授的是繁体字,由于笔画比较多,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后来汉子简化开始推行,一些县里来的老师开始教授简体字,并倡导大家都来学习简体字。就这样,第二年我们成功使200多人脱离了文盲行列。”
回忆起年轻时的这场扫盲运动,陈士英一直感慨学习的重要性:“那时候我一边参与扫盲运动,一边自学知识,入党申请书就是在那时候写的。经过努力,我在195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就这样,在一大批“陈士英”的奔走呼号下,扫盲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共1亿多人摘掉了文盲的标签。而这场涉及全国的扫盲运动,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一次教育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