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蜀山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1年05月24日 星期一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十五年前红色“小长征”的人生第一次磨炼
1967年1月在井冈山茨坪毛泽东旧居前留影,左为本人。

  □张保灿

  我是1969年党的“九大”召开的那年,在部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今年建党百年的党史学习教育中,我回想起五十五年前红色“小长征”的人生第一次磨炼和受到的革命传统教育,依然感慨不已。

  五十五年前的1966年,在绍兴卫生学校医士专业学习的17岁的我,也被动地卷入了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在红卫兵大串联兴起之期,为避开学校各种乱象,我们商议决定徒步“长征”,到江西、湖南等革命圣地参观学习革命前辈的精神。我仰慕“八一”军旗,所以起名“八一”长征队,作为队长的我带领10名同学,于1966年12月初从学校出发,举着“八一”长征队队旗,背着背包,学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精神。出发前,还专门在绍兴烈士纪念碑前集体立下誓言:“徒步长征千里,决不乘车一步”。

  我们在背包中携带着事先由我用钢板蜡纸刻印的50多本医疗卫生普及小册子,经诸暨后一路徒步西行,沿浙赣铁路途经义乌、金华、龙游、衢县、江山,进入江西省,经玉山到达上饶,参观了曾经关押过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和方志敏烈士的上饶集中营旧址,瞻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参观了方志敏烈士陵园,深深为革命先烈“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信仰所折服。之后我们又继续经横峰、弋阳、东乡、抚州、崇仁、吉水、吉安,到达了湘赣边界、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

  沿途我们赴乡村为缺医少药的农户发放医疗卫生普及小册子,宣传防病知识,用针灸、穴位按摩等方法为农民诊治疾病,同时还参加宣传刘英俊等英雄人物的演出活动。在吉水,我们与江山海军测绘学院学员长征队一起,天黑出发,以夜间急行军的方式,翻山渡江,徒步130余里,至第二天上午到达吉安。那年天下大雪,天寒地冻,攀登井冈山足足用了两天时间。因上山公路路面冰冻无法行走,我们则冒着严寒,用稻草绳捆扎球鞋,在冰冻的石阶山路上一脚一滑地艰难攀爬,终于穿越桐木岭哨口,于1967年1月到达了“革命摇篮”井冈山的中心——茨坪镇。

  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山势雄伟险峻,双马石、黄洋界、八面山、朱砂冲、桐木岭五大哨口屹立在井冈山中心茨坪四周,扼守着进出井冈山的五条山道。1927年秋,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后的中国红军第一师第一团,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面胜利的正确道路。茨坪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中心,系坐落于崇山之间的小盆地。由于井冈山人满为患,晚上只能住十几个人挤在10余平方米的房间内,为预防流感,我生平第一次生吃大蒜头,胃辣得让人直蹦。 

  在茨坪休整期间我们渴望能多参观一些革命史迹。我们首先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烈士纪念塔和毛泽东、朱德等革命家的旧居以及红军医院,深切感受到当年红军生活的艰苦,信念的坚定。随后又参观了双马石哨口,当年御敌的战壕、工事依然保存完好,隐蔽在树草丛中。我们与同行的海军测绘学院学员一起攀登了茨坪镇西南6公里的井冈山主峰——五指峰,登上主峰,天气晴朗,饱览了井冈山的景色。返回时,海军学员队长不幸迷路,我们两队人员焦急地组织搜寻,直至晚上近8点,才见到顺主峰溪流而下的失踪者,毕竟是军事测绘专业的学员,知道往山溪下流方向便可走出大山,一场虚惊让我们在过于大意的激情中有所警醒。

  之后,我们从茨坪出发,途径“朱德的扁担”所在地,瞻仰朱德总司令担米歇脚之地,感受到红军总司令与民同甘共苦的品格。被毛主席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诗句所吸引,我们随即向黄洋界进发。当地号称摩天岭的黄洋界海拔1343米,居高临下,扼居山口,形势险要,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依稀可见,“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由朱德同志亲笔题字。当年蒋介石命令湘赣国民党军进剿井冈山,毛泽东率井冈山红军主力下山以吸引国民党主力,朱德、陈毅坚守井冈山,任团长的林彪就是坚守黄洋界的部队。给我们介绍当年黄洋界战斗的是一位亲历的老人,当时红军用的是“檀树炮”,最后用唯一一门缴获的迫击炮轰退了敌人,毛主席的“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诗句,便是真实写照。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和红军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的大井、八角楼。八角楼位于宁冈县城东南16公里的茅坪村,因屋顶修建成八边形而称之为八角楼。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毛泽东曾在八角楼二楼的清油灯下,写下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宁冈调查》《永新调查》等光辉著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从农村包围城市”的光辉思想。之后我们便到达宁冈县城,参观朱毛红军会师广场、朱毛会师握手的“会师桥”。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在宁冈县龙市镇的龙江书院胜利会师,也叫“朱毛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也叫“红四军”。我们参现了“会师广场”“会师桥”,无限感慨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从这里开始走向胜利。因连日风寒疲惫,我不幸患感冒发高烧住进了宁冈县人民医院,同学们伸出友谊之手给予了照顾与安慰,我曾作“激咽眼泪入病院”诗一首,以感谢同学的关心之情。

  随后,我们从宁冈出发,步行30余里到达了永新县的“三湾”参观。三湾位于湘赣边界,井冈山下,是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所在地。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湖南农民秋收起义失败后,将部分起义队伍收拢集结来到三湾村,重新组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在这里举行了“三湾改编”,并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英明决断。整编仪式在一棵四人方能合抱的大樟树下举行,并决定战略转移上井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我们一行在大樟树下驻足,看到全木结构的木屋楼上的毛泽东曾办过公的旧居,更感受到毛主席在艰难中探索革命道路的气魄和精神。

  离开井冈山,我们继续翻山越岭,在山间小道上步行前进,进入湖南省境内,到达毛泽东缔造的中国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茶陵县。休整后,我们便踩着到湘潭公路上的沙石途经湘谭县,继续沿公路行进到达了毛泽东故里韶山冲。韶山冲地处丘陵地,山虽不高,但树木、竹林生长得郁郁葱葱。毛泽东的故居在韶山冲的一角,叫毛家湾。故居在一矮山脚下,是一座砖瓦房与泥墙茅草屋有机结合的建筑,有堂屋间、卧室、厨房、柴草农具房、存粮房等,屋前系一块黄泥晒场,还有一口水塘。面向农田,背靠山坡,是当地相对显眼且具特色的建筑。毛家湾的祖先无论如何想不到,后世出了个毛泽东,竟是新中国的缔造者。

  从韶山出发,我们直奔湖南省会长沙。因毛主席1925年一首《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诗句的吸引,我们到达长沙后就西渡湘江,参观位于橘子洲南端的橘子洲头。橘子洲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洲,它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绵延数十里,形状似一个长岛。在长沙,还参观了毛泽东曾就读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等地。之后我们仍然迈开双腿步行直至株州,在株州火车站,我们一行11人登上被挤得水泄不通的绿皮火车,行李架上、茶水桌上、座椅下面躺着坐着的人占满了车厢空间。上车后我不幸又感冒发烧,没有开水,只得干咽自带的退热药,一路昏昏欲睡终于返回了绍兴。

  历时近两个月,全部靠双腿走完了2000余公里的红色“小长征”,跨越了浙赣湘三省,经受了体力耐力承受力和风雨严寒的考验,参观了革命史迹,学习了革命历史,感受了革命先辈的坚定的信念和为人民解放甘于吃苦牺牲的精神,得到了人生第一次难得的思想洗礼与磨炼。

  (作者系原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巡视员,“钱塘·潮声”宣讲团团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蜀山副刊
   第04版:街道
~~~
~~~
~~~
~~~
~~~
钱塘新区报蜀山副刊03五十五年前红色“小长征”的人生第一次磨炼 2021-05-24 2 2021年05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