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观祥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沙地土壤贫瘠,一度掀起“大积大办土杂土肥”的热潮,猪粪、人粪、草木灰、生活垃圾等有机肥,被广泛施在农作物上,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而此,社员家里养殖肉猪,很受生产队鼓励,也一度风行。
养殖肉猪,一是可以产出大量的农家肥,生产队以包棚猪形式,进行统一收购猪粪;二是利用自家的谷糠、麦糠养殖肉猪,可以提升附加值,为家庭增加副业收入,一举多得。
包棚猪,即猪从幼猪入栏到成猪出栏,猪粪由生产队包干收购,每头猪定12元,计入土肥投资,可参与实物分配。成猪一般上71斤白肉(净肉),由供销社统一收购,低于71斤白肉,会被拒之门外,不予收购,待养壮后再予收购。
由于猪粪是包棚记账,精明的养猪社员,研究出一大策略,养殖上采取快进快出。于是,生产队的养猪户,在生猪饲养中,掺入适量的豆渣,作为一种助养方法。
豆渣的成分中,带有一种芳香,再加上营养丰富,生猪吃了掺有豆渣的饲料,食欲加大,皮色红嫩,生长发育明显加快,快的6个月就可以出栏。如没有豆渣助养,8个月或10个月出栏,是习以为常的事。而生长慢的,一年出不了栏的猪也会有。作为包棚猪的养猪户,养的时间越长,亏得越多。
有较长一个时期,新湾街上豆腐店里,用柴草串换豆渣的人门庭若市,成群结队。豆渣是豆腐店的副产品,店里有个规矩,只能用柴草串换,不能用现金交易。他们用豆渣串换来的柴草,正好用来烧煮豆腐。
生产队的社员,养肉猪的积极性都很高,一户养一两头的较为常见,养得多的三四头也有,从中也涌现出养猪能手。我们生产队里的庆伯,可谓是一位养猪高手,他家养殖的肉猪,大多在6个月左右就能出栏了。周期短、出栏快、效益高,土肥投资多,分配实物占相对优势。有人给他总结,一是他饲料中搭配豆渣比例合理,喂食均匀;二是猪棚环境整洁,通风好,夏天蚊子少,有利于生长。庆伯的养猪方法,得到队里人纷纷效仿。
当年我家也跻身养猪户行列,一下养了两头肉猪。为达到包棚猪“快进快出”的目的,也起早贪黑去串换豆渣,给猪喂食。一时间,豆腐店里的豆渣,出现僧多粥少现象,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有时运气背,一次次去,一次次落空。
一次,我家喂猪的豆渣接不上了,母亲很是焦急。她向豆腐店打听,豆腐师傅告诉她,最近来串换豆渣的人特别多,排队特别长,有的凌晨一两点就过来了。母亲听到这一消息,心里凉了半截。但她迅速做出了一个决定,今天一到半夜,就去排队,非要串换到不可。
到了午夜时分,母亲把当时八九岁的我,从沉沉的睡梦中叫醒,让我一起陪她去排队。走出家门,深夜显得特别的安静,向远处眺望,天空一片漆黑,偶尔有几颗星星,在天边闪烁着微光。母亲挑起早已装好的柴担,在黑暗里摸索着土路,喘着粗气磕磕绊绊地前行。约20分钟后,到达了目的地,总算抢到了排队的头位。
在豆腐店敞开式的橱台内,我们摊开柴草,和衣而睡。过了一两个小时,陆续有人挑着柴草前来排队。大概三点光景,豆腐店的师傅们也陆续来到,他们打开电灯,磨黄豆的磨黄豆、榨浆的榨浆、煮浆的煮浆……开始忙碌开了。而在这个时间段,来串换豆渣的人也越聚越多。有的为讨好店员,自告奋勇为店里做义工,挑水的挑水、烧火的烧火、包豆干的包豆干……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都想有个优先串换的机会,如愿串换到豆渣。
那次串换豆渣,由于我们起得早,柴草挑去得多,一下子串换到了两锅。待到天亮时,母亲挑着白白的豆渣,迈着轻快的步伐,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直往家的方向赶去。此时,她深情地说了一句,“这一夜我们终算呒有白落,这两锅可给肉猪吃上半个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