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不嫌迟 2022年06月27日  

  □姚林中

  古人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意思是说在生活、工作实践中遇到要用的知识时,才知平时书读少了,知识不够用了。而我觉得很多时候“书到‘用’时不嫌迟”,无论什么时候想读书了就去读,这总归是好的。“用”时读书,往往更有针对性,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特别是求学时期。

  记得小时候,语文课学了《猫》就要仿写一种动物,从小动物的外貌写到各种活动;学了《火烧云》就要仿写一处景色,用上各种表示颜色的词语,至今还记得“红彤彤”“半紫半黄”“葡萄灰”等各种不同结构的描写颜色的词;学了《游金华双龙洞》就要仿写一次参观或游玩……学一篇文章后,仿写有多难呀,毕竟只有一个例子。于是就去翻各种书,看各种类似的文章,当然翻作文书是最快出结果的,很容易找到同主题或类似的文章。多读同一类文章,自然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或许是“用”时读书的好例子。

  “用”时读书,往往目标也更明确。小学课本有一篇《赵州桥》,里面有一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是一句过渡句,为了连贯上下文。为了熟悉这个写法,我当时翻出了身边所有的作文书,在不同的文章中找过渡句的踪影。收获还是不小的,发现这是文章中很常见的写作手法。过渡句不仅可以起到行文过渡的作用,它往往前半句是上一个内容的总结,后半句是下一个内容的总起,让读的人一目了然。

  因“用”而读书,可能是读书中最高效的了。小时候,临考前自觉学习,也不用大人提醒,被大人笑着说“临时抱佛脚”。现在想来,虽然时间仓促,但集中精力看书,整理书本知识,形成体系,也不失为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前几天遇到一个快九十岁的老爷爷,他出版了一本自传。和他闲聊后,才知他只上了两年学。我好奇他是怎么掌握那么多的字和词语,他说年轻时为了写信,自知认字不多,就买了《新华字典》,平时带在身上,遇到不认识或不懂的字查一下。

  为“用”而读书,实际例子也很多。有人爱好摄影了,就去买摄影方面的书边学边拍;年轻的妈妈为了日后更好地养育孩子,就买来各种育儿的书籍翻阅;为了工作更出色,不管是年轻还是有一定阅历的,都会买一些专业书籍学习……

  “用”时看书是好事,但如果能提前看书,博览群书、未雨绸缪,那自然是更好。“用”前看书,少了一点时间上的仓促,也多了一份身心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