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红尘中的一束幽兰 2022年06月27日  

《心灵的圣殿》 作者:兰溪 大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0

  □陈伟雄

  知道兰溪这个名字是在书店里,打开她的散文集《心灵的圣殿》,便舍不得放下,而“兰溪”这个笔名也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在钱塘江下游,有一座叫兰溪的城市。唐朝诗人戴叔伦有“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的诗句。那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她的笔名和这个城市有关吗?是巧合还是别有他意?

  后来,兰溪告诉我,取这个笔名与兰溪这座城市没有关系,而是另有深意。兰、溪两个字各有多层含义,寓意幽谷之芳草,高山之清泉;兰之高雅,兰之清新,兰之善良,倾注了兰溪对兰花之美的无比热爱;溪之清澈,溪之纯净,溪之圣洁,倾注了兰溪对小溪之纯、深、厚的情感,对高雅圣洁情怀的追求。我听后恍然大悟,便产生了探寻与阅读的好奇。

  《心灵的圣殿》是大连出版社推出兰溪的又一部散文力作。全书分为“冰冻纯真——心灵独语”“花香满径——无尽的爱”“空谷回音——纵情山水”三个部分,共二十余万字。该书之所以叫《心灵的圣殿》,是因为所有的文字都从心灵出发,力求回归人类的本原。

  兰溪的散文纯净脱俗,以歌颂爱,追求真善美为主题,对唤回人类缺失的人性,探索人生的真谛有积极的意义。她的每一个字都是心底流淌的清泉,真挚而细腻,给人带来宁静和生命的安详。读她的作品,你会忘了城市的喧嚣,心灵的浮躁,你的脉搏会随着她的文字一起跳动,感受别样的温暖。

  兰溪的爱极为广阔,在《心灵的圣殿》一书中,既有对亲情、友情的深情描述,也有对苦难者的同情与悲悯,更有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积极追求。她对母亲的描写,在众多文章中尤为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她的母亲是一位平凡的母亲,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孩子,她牺牲了自己一生的幸福,一个人默默忍受委屈,含辛茹苦把孩子培养成才。“夜色中,人群里,母亲那不太大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圆圆的,一眨不眨地望着我,好像要把我整个人都吸进眼睛里,就像天上闪烁的星光。但她没有掉一滴泪。后来,爸爸写信告诉我:你走后,妈妈一个人哭了好久。”(见《泪的芬芳》)“我家住一楼,窗前就是人行道,人来人往。为了让我们安心学习,母亲坐在窗前守护着我们,不让任何人打扰我们。在我心中,母亲瘦小的身躯非常伟岸,她就是我们的保护神。”(见《断了翅膀的天使》)还有什么力量比母爱更伟大!作者通过生动的描述,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善良、刚强的母亲形象,唤起了读者对母爱这一人类永恒主题的共鸣。

  兰溪对爱的追求,首先表现在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她爱好广泛,喜欢唱歌、跳舞、书法、旅游,热爱生活的这个世界。她的文章里无论是一草一木,还是微笑痛苦,无不表明一个成熟女性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你是那样高贵、圣洁,不拥挤、不喧闹,文文静静地开放,在孤独中绽放着美丽。我理解你,那是一种孤独之美。你与你的灵魂对话,每一次对话,都使你的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见《风过庭兰》)“生活不能没有歌。没有歌,生活就失去了颜色。虽然生活的道路充满荆棘坎坷,我仍愿像小鸟一样,乘着歌声的翅膀,自由自在飞翔,不停地歌唱,歌唱!”(见《乘着歌声的翅膀》)在谈到她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时,她写道:“我固执地守护着美好的精神家园,并精心呵护,不让它受到狂风恶浪的侵袭与污染,使这片精神天地仍保持着纯真、纯洁与率真。我坚守着我无悔的选择,自得其乐,知迷不返。”(见《无悔的选择》)

  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看待生命存在的价值,就无法体会活着的真正意义,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些人价值观混乱,精神空虚,灵魂麻木,对生活、人生失去信仰。兰溪的散文无疑是荒漠中的绿洲,黑夜里的灯光,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迎接复活的春天,你的心灵苏醒了吗?如果你的心仍在沉睡,就感受不到春天的美好和蓬勃的生机。你的心要与春天一起苏醒复活,你心的土地要成为一片沃土,让优良的种子撒下,生根、开花、结果,并收获多姿多彩、丰富硕美的秋天。”(见《迎接复活的春天》)多优美的语言,多深刻的哲理!我忽然想起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曾说过:“文学能给人光热和希望,能让人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兰溪的散文给人的正是光热、力量、勇气和希望。

  兰溪的爱是一种超脱自我的大爱。正所谓“天地有大美,人间有大爱。”在她的笔下,对受苦受难者、底层劳动人民无不充满同情和怜悯。2008年汶川大地震,那是中国人心中难以抹去的痛,多少无辜生灵在刹那间消失,孩子失去了妈妈,丈夫失去了妻子,神州处在泪雨中。面对倒在废墟下的灾区人民,兰溪彻夜未眠,饱含眼泪,深情写道:“除了爱,有什么能抚平这些失去父母的儿童心灵的创伤?有什么能安慰逝去的母亲在天之灵?没有。除了爱,什么都没有。”(见《安息吧,天堂中的母亲》)同时,她提出比家园重建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重建和修复,呼唤心灵的回归。“同在一个春天,相信爱是永恒的期待,是幸福的主宰,爱使心与心连接起来。大爱的阳光洒满悲伤的心灵,温暖并医治受伤的灵魂。”(见《同在一个春天》)

  兰溪的爱充满了社会责任和忧患意识。市场经济满足了人们对金钱的需求,却导致了精神贫乏、人情冷漠、道德沦丧。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兰溪对社会发出了最真挚的呐喊:“多少人的心灵在哭泣,多少人的心灵在饥渴地寻觅,需要拯救和安慰……”(见《高尚的灵魂》)兰溪相信有爱就有一切,爱可以拯救灵魂,爱可以唤醒良知,爱可以驱逐冷漠,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她不仅这样说,也这样做了。多年来,兰溪不断接近那些贫困潦倒的人,去“儿童村”探望特殊儿童,帮助失学儿童、孤寡老人,为他们带去爱与温暖。

  读完兰溪的作品,我想起了安徒生笔下卖火柴的小女孩,冰心笔下的小橘灯。爱可以唤起力量,唤起新生,驱逐黑暗和罪恶,带来光明和美好。兰溪是为大爱大善高歌的人,这样的人不正是今天和谐社会的传播者吗?如果我们这个社会,大家都来播撒爱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那么一定会收获繁花似锦的春天。

  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心里有美,眼里才会有风景,万物才会有生命,世间才会有仁爱和悲悯。兰溪的作品就是她独特的表白,你接触她的文字会被她的仁慈所融化,你接触她的人会被她的人品所折服。我爱兰溪独特、纯净、温馨的文字,她是一个大海般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