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记录乡村风物、乡土文明,还是打量那些游离于城乡之间的亲人、朋友和邻里们,作者用文笔呈现出
绵绵不绝的梦想、眷恋、苦痛、不平和迷惘。《天空下的麦菜岭》记录了一个从乡村走向城市的女性成长历程与心灵轨迹。
□周维强
朝颜的散文具有很强的辨识度。随手打开一本文学刊物或者点击一个微信公众号,即便把作者的名字掩去,仅凭对文字的阅读,我也能辨识出朝颜的“墨迹”。从《钝痛》《天空下的麦菜岭》到她的新作《吾乡吾土》《春风疾》,一篇一篇读下来,朝颜俯向低处的姿势未变,但是心境、情怀、思考却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坚持对散文这一文体深度开掘的进程中,朝颜的笔墨如刀斧,在雕刻着自身作品形状的同时,也更多地注入着自己倔强的个性,浓缩的悲悯和对文学的敬畏。
在散文集《天空下的麦菜岭》里,朝颜开始有意识地将“麦菜岭”符号化、概念化,她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安放一颗回归乡土的诗心。我觉得散文写得好的作家,大多具有诗人情怀或者本身是一个诗心坦荡的诗人。只有在“麦菜岭”,朝颜的笔触才会低到泪水落下的高度,也只有在“麦菜岭”,她的文字会自带某种神秘性,她写下的蛇事、碎语、陈酿的光阴才会引领着我们看清生活的真相,读懂尘世隐藏的忧伤和悲痛。
其实,和朝颜同龄或者年龄相仿的,有着同样乡村生活经历的诗人和作家不在少数。但是能像朝颜这样,真诚地记录自己的所悟、所感,让喧嚣的心灵沉静下来,回到文本的欢乐,直至让人们走进文字的真实,体味那些我们熟知的或者略有耳闻的旧事与新歌的,却十分鲜见。在我身边,经常会有人读着朝颜的作品感叹说,她写的都是我经历过的事情啊,为什么我就想不到或者写不出来呢。其实,我也有类似感慨。固然,写作和天赋以及创造力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最重要的是审视的角度、观察的方向和书写的着眼点不同,这也是朝颜散文写作的突出之处和过人之处,也是她的散文能够在一众文本里,一眼辨认出的特性。
同样是写母女关系,在《钝痛》里,朝颜却写出了母女二人两种不同价值观的对立与挣扎,她观察得很仔细,写的时候对细节的捕捉与沉淀十分到位。好的散文作品,其实早已超越了小感动、小疼痛,取而代之的则是在两行清泪流过之后的沉思与共鸣,这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作者在《钝痛》一文中这样写道:“有一些疼痛,是贯穿一生的。甚至于,它像家族的遗传病一样,无人能得幸免。而今,外婆早已作古多年,但是她把那些疼痛,极顽强地嫁接到了母亲身上,然后是我。”我想,没有一定的感受力和彻骨的体验,是断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的。
朝颜用一篇接一篇的散文作品,为她的读者搭建了一层层阶梯,顺着阶梯不断地向上,看到的风景却是那样的真实和感动。当心浮气躁的时候,读一读朝颜的文字,是很容易卸去浮躁和戾气的。在《泥土捧出的慈悲》里,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自己的故乡,想到了自己的乡村生活经历。在尝尽了人间的酸苦之后,其实每一个人都会在心底开辟出一方田地出来,种植童年的欢笑、少年的惆怅,这些值得回味的事物,历经岁月和风雨之后,即便当初是忧伤的,疼痛的,现如今也会变得甜蜜和幸福。因为,只有回归童年和少年岁月,我们才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看清自己,即便那段经历带给了我们伤痛和辛酸。
朝颜俯向低处的姿势,是自然的,是真诚的,也是心怀诗心诚心去感受的,没有任何扭捏和矫揉造作的成分。其笔下的人物经历,像《永远的守门人》里那个长得有点丑,却心灵美的看门人老王;像《你是我的中秋月》里的二奶奶以及《药》一文中的“琪的奶奶”,朝颜的散文文本,有深度的纪实,有片段的沉思,也有真性情的议论。朝颜不断地延展着散文写作的边界,在文本里尽可能安放创作的信息量,其实,更重要的是承载着她内心隐藏的疼痛的回应与呼喊。
当下的散文写作,充斥着太多的虚伪、甜腻以及毫无个性的人云亦云。而那些切肤之痛、感人至深的文字却处处难觅。所以,朝颜那些有着盐的力量的文字及呈现乡村立体形状的篇什,在刊物发表后,会第一时间得到行家的赞许。
全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在《朝颜的情感地理与故乡书写》一文中写道:“对于朝颜来说,故土就像一张黑色的底片,永驻心田,抹之不去。无论你走向何方,过去多少时日,都难以解开宿命一般的原乡情结。可以说,朝颜从她的故乡麦菜岭出发,开始充满激情又小心翼翼地描摹生活的形影,捕捉土地的声音,探寻灵魂的纹理,用真诚、独立、自信又摇曳多姿的文字,对滋养过她生命和写作的麦菜岭进行感恩和答谢。”
散文名家杨献平也说:“对于朝颜来说,其文中富含大面积的悲悯与同情,也有对世事人心的破解能力;在散文写作上,无论题材和各方面的磨炼,已经令人瞩目。”
在赣南大地,朝颜伏在一盏台灯下,她的脑海里翻滚着纷呈的世像,她极力地用文字去捕捉那些一闪而逝的灵感和片段。她的心去接近那些我们看见了的,却不敢说、不肯说、不愿意说或者说不出来的生活表征与生活内容。她用女性的独特视角去体验,用女性细腻的感受力去验证俗世纠缠和价值分离带来的疼痛。
朝颜的散文文本是沉实的,具有不可复制性。在独特地呈现文本写作的同时,我们透过《天空下的麦菜岭》这扇窗子,看见了乡村生活经历中那些自然美之外的人文美。美在自然,也美在留白。在持续的阅读中,朝颜的文字一再用朴素的光芒打动着我,文字铺成的风韵恍若和赣江并行流淌的大河,与赣江的雄浑气势相比,《天空下的麦菜岭》铺成的大河更像无数条溪流汇聚而成,河流之大在于承接了无数的小。那一章章散文里,有野花的芬芳,有山村的古朴,有人性的亮点,有世事的无常。朴素到让人想起了收割的稻米,沉实到让人想起乡野的蛙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