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红燕
“今天血压很稳定,注意按时吃药,清淡健康饮食!”在义蓬街道头蓬街224号,有一家医馆已经成了街坊邻里每天早上的“打卡地”。量血压、测体温、再拿出听诊器,八十多岁的莫高林认真耐心地帮老人们检查身体……
小医馆不大,只有十几平方米,陈旧的内饰,发黄的墙面,甚至没有一块明显的招牌,莫高林在这里一待就是数十年。墙面上挂着一面面锦旗,一个写着“治病救人”的牌匾,还有一沓沓已经卷边的诊单,都是莫高林医生看病救人大半辈子留下的“财富”。
莫高林出生于中医世家,从小耳濡目染,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年轻时,莫高林从公立医院辞职,创办“莫高林诊所”,从2006年开办至今,一直服务着附近的街坊。很多时候,莫高林都是免费给大家看病,在他看来都是举手之劳。有时候,邻居觉得难为情,坚持要付钱,莫高林也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元钱。“我看不了什么大病,只能帮助邻里看看小病小痛。”莫高林谦虚地说道。诊所开了很多年,他也医治了很多人,甚至是几代人。甚至有的邻居搬家了,还会特意赶来让莫高林瞧一瞧病情。
20世纪60年代,在浩浩荡荡的围垦大军中,莫高林也是其中一员。肩挑手扛一担担土,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4年。由于围垦环境复杂,很多人会被意外划伤,在寒冷的江风下,感冒司空见惯,加上很多家庭贫苦,一日三餐甚至都很难保证,因此,村民们常常被肠胃炎、急性胃病、感冒等病痛折磨。于是,有一技之长的莫高林,一边挑土一边给大家免费看病,成了围垦滩涂上名副其实的“赤脚医生”。
今年年初,莫高林步履蹒跚地来到区融媒体中心,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他小心翼翼地从里面拿出一张写满化学公式的A4纸:“能帮我发表出去吗?也许能对病人有帮助。”除这张A4纸外,还有一本写满笔记的本子,那是他的草稿。传统的中医学说加上深奥的化学公式,这是莫高林视作“珍宝”的作品。不会用电子设备,莫高林就用老办法,一笔一画地完成了自己的“论文”。
如今,莫高林诊所只在每天早上开张营业,为邻居量血压、测体温等,风雨无阻。他没有智能手机,只有诊所里的一部老式座机,用于接听病人的电话。很多人都会好奇,莫高林已经八十多岁了,为什么还在坚持给人看病?
“我不干了,周围年纪大的邻居看病就不方便了,这么多年了,他们已经习惯来我这里了。我虽然年龄也大了,但是还能继续干下去。”莫高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