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格格 杨寒丑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从潮来水汪汪、潮退白茫茫的不毛之地,到奔竞的现代化国际化一流新区,在钱塘这片热土上,劳动者们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无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钱塘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按照杭州市《关于建设高水平“非遗强市” 打造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范例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评定、非遗传承人业务培训等工作,为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作用提供了强力支持。
面塑、龙鳞装、沙地萝卜干……钱塘非遗由传承人发掘后,实现了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华丽转变。
搓面泥、揉成团、轻按压……在新湾街道共和村“80后”黄小明的指尖上,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便神奇地诞生了。面塑,俗称面花、花糕、捏面人,其制作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鲜活生动的形象。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面塑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也入选了钱塘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小明当选钱塘面塑非遗传承人。古老传统遇上新一代传承人,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饱经岁月沉淀的面塑,经黄小明之手,逐渐走向轻盈灵动,成为流行于当代生活的时尚。
诞生于唐代的龙鳞装,曾因线装书的出现而一度淡出历史舞台,其制作工艺也近乎绝迹。目前国内鲜少有人或机构掌握这项技艺,张毅便是龙鳞装技艺传承人之一。他就职于钱塘辖区内的浙江华人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经五十多道工序后,一幅幅山水画作品便在张毅的手中,通过龙鳞装帧技艺而变得灵活翘起、优哉游动。2014年,龙鳞装技艺被列入第五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乎绝迹的老手艺,时隔千年之后,再次被有心人拾起,才得以重见天日。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让藏在博物馆里的古董“活”起来,还要通过传承让其成为人们可见、可亲、可参与的日常现实生活。钱塘的非遗传承人们还将自己的技艺依托于公司或非遗工坊,让传统工艺续存。如沙地酱菜制作技艺传承企业,钱江蔬菜有限公司在加强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促进群众就业增收,定向吸收蓬园村闲散劳动力、低收入农户为职工,提供就业岗位超过60个。
一江钱塘,两岸文明,钱塘将落实主体责任,加大保护力度,提升传承效能,积极推动“非遗+旅游”“非遗+共富”“非遗+研学”等工作,探索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引导和扩大非遗产品消费,打造关系共联、产业共创、资源共享的产业融合“共富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