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彩霞 首席记者 郝爽
“制药这一行,十年磨一剑。钱塘区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为我们的生活解决了‘后顾之忧’,让我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近日,在杭州医药港,凌科药业(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凌科药业”)的科研人员高先生告诉记者,他从事多年的制药行业科研工作,但在钱塘工作的这几年特别让他感到“舒心又踏实”。
科研人员是实现科技强国的动力源泉,也是中等收入群体中增收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群体,对加快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我区拥有省级生物医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和省级特色小镇(杭州医药港),集聚了生物医药企业1500余家,3.5万余名从业人员,其中科研人员占90%。
科研人员“扩中”,钱塘发力在何处?首先,钱塘聚焦创新药物、数字医疗、医疗器械等5大赛道,全面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并针对不同类型、阶段的科研团队和人员给予精准支持,2021年发放扶持资金4.1亿元。其次,钱塘已建成120万平方米可提供研发、小试、中试、产业化全程发展空间,并通过减租、分割转让、先租后补等方式全面降低科研成本。
与此同时,钱塘积极探索人才评价新办法,发布了《杭州市钱塘区生物医药产业人才评价实施细则》等人才政策,通过“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立新标”(建立七维人才评价新标准),用更多元、更科学的方式对人才进行评价。截至目前,我区已预审QE类生物医药人才380人,市E类及以上生物医药高层次人才115名,D类及以上22名。
“经过区内认定的A-E类人才,可享受市级对应人才区级待遇,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可优先提供住房保障,我区还为其子女开通入学绿色通道,已解决近百名科研人员子女上学问题,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杭州医药港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扩中提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深入共同富裕过程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先行示范的重要跑道。下一步,钱塘将聚焦科研人员“扩中”路径,打破科研人员创业创新阻碍,让他们在科研道路的脚步能够更加坚定、更有盼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