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颍 徐红燕 徐霞丽
幸福是什么?
玳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员工何晓燕说,幸福就是在“厂门口”就能上大学;白杨街道快递小哥陈德宇说,幸福就是累了的时候有随处可见的“小哥之家”;在钱塘奋斗的普通职工说,幸福就是在这片热土上我们大有可为……
建设钱塘,筑梦钱塘。来自五湖四海的无数奋斗者在这里探寻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密码”。
作为这些奋斗者的“娘家人”,今年以来,钱塘区总工会着力提升产业工人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协同赋能“数智化”创新发展,用心用情解决广大职工“急难愁盼”,找定位、扬优势、突重点、求实效,以实际行动出发,在推动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中积极履行工会职责、贡献工会力量,让广大职工群众在钱塘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订单式”育才模式
打通“蓝领成才”新通道
再次回到考场,迎接属于自己的另一场“大考”,玳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员工何晓燕心里既紧张又激动。“几年的大学时光转瞬即逝,回想起当初备考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何晓燕感慨道。
中专毕业后,何晓燕就来到杭州一家工厂上班,成为流水线上一名操作工,但是她不甘于此,只要遇到学习的机会,都会牢牢把握。通过工会发布的信息,何晓燕了解到“蓝领成才”学历提升渠道,凭借着不服输的劲头,她先后在浙江理工大学报名专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报名专升本的学历提升,经历了备考、录取、毕业考试,最终成功拿到了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
从一名普通的操作工一步步晋升到线长,如今何晓燕已经成为玳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的一名品质工程师。在提升学历的这几年,她的工作也有了质的飞跃,“我在大学的几年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目标也在不断地提升,工作也更加得心应手了。”何晓燕说,工会“蓝领成才”职工素质教育工程让她真正理解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邻里社区配套设置办学场地,“厂门口”就能上大学。在我区,像何晓燕一样的技术工人还有很多。近年来,区总工会瞄准技工共富“切入口”,建立“订单式”育才模式,组织职工“厂门口上大学”“家门口学技能”,积极为广大职工“量体裁衣”,全面提升产业工人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针对一线职工缺技能、低学历、工学矛盾突出的现状,区总工会与区内7所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定制职业技能、数字经济、职业素养、人文生活等“蓝领成才”技能培训班,近两年来,累计参训职工2872人,资助1013名产业工人上大专。“我们将全新打造‘厂门口上大学’升级版,向产业工人发放本科学历提升补助,专科学历教育学费资助75%以上并不限名额。”相关负责人表示。
技术工人是“扩中提低”重要群体之一,是夯实共同富裕基础的重要内涵。钱塘以产业立区,全区集聚了672家规上工业企业,30.8万名产业工人。其中,技术工人9.3万人,占全区产业工人的30%;高技能人才4.2万人,占技术工人的45%,占比居全市第一。为了让更多“工人”变“匠人”,激发钱塘高技能人才和劳模工匠们的创造热情,今年9月26日杭州工匠日当天,区总工会启动“育工匠助共富”专项行动,成立劳模工匠学院,并组织各类活动,讲好工匠故事,厚植工匠文化,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引领作用,引导职工群众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据悉,我区现有浙江工匠3人、杭州工匠5人、钱塘工匠20人。
打通“蓝领成才”新通道,播下一粒奋斗的种子,区总工会为“新钱塘人”的逐梦之路保驾护航,在这片热土上创新创业,大有可为,这是底气,更是信心。
协同赋能“数智化” 擦亮“娘家人”新底色
打开“钱塘小微企业反补贴”小程序,点击进入申报返还工会经费入口,填写企业相关信息后,可即刻申领经费,实现全程在线操作。
据了解,为让钱塘企业能尽快兑现政策福利,区总工会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小微企业工会经费返还申报小程序,实现线上申报审核,让“助企纾困”政策直通基层。工会财务人员在小程序后台收到申报信息后,对企业申报内容进行细致判别认定,第一时间做好核对工作,努力实现工作上网、服务上网、活动上网,让信息“多跑路”,企业“零跑腿”。
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企业和广大职工排忧解难是工会组织的使命所在。
近年来,区总工会积极推动工会经费支持政策落地见效,做到应减尽减,应返快返,严格落实企业纾困解难政策,累计缓减企业上缴工会经费7749万元,返还小微企业工会经费868万元。“我们将继续推进企业工会经费政策兑现工作,持续发挥助力企业发展、服务职工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掌握辖区企业经营状况和工会组建情况,确保‘助企纾困’各项措施落实落细,及时帮助企业缓解经营压力、提振发展信心,为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金属焊接到钣金收边,从电缆头安装到电路带电作业……2021年“钱工学堂”系列课程的开展,获得了不少钱塘职工的“点赞”。“学习的内容通俗易懂,这样正好可以给自己充充电,也把业余的时间利用起来了。”参加“钱工学堂”的陈先生表示。据了解,自启动2021年职工素质在线培训教育活动以来,“钱工学堂”线上教育培训职工达5万人次。“钱工学堂”依托“钱塘群团之家”微信公众号,链接“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线上资源,开设党课特辑、技术技能、安全生产三大类,共45门在线课程,为像陈先生这样的职工群众提供了一系列技能培训、生活服务等相关课程培训。“在钱塘务工很幸福,也很有收获。”陈先生表示。
除此之外,区总工会积极牵头推进区级“数智群团”系统建设,建立企业数据库,实现企业“一键入群”线上组建群团组织。目前,完成“智慧平台”实名制建会录入企业526家,其中培育库企业“一键入群”215家,单建工会37家,发展会员9200余人。同时依托市总工会“杭工e家”APP、“智慧工会”系统,建立区级快速审核机制,组织职工在线办理职工医疗互助、“春风行动”反哺救助、工会会员意外伤害及家财损失保障、重大疾病关爱慰问、高技能人才激励申请、外来务工人员上大学报名、法律援助申请等事项,实现“一次都不用跑”,当好广大职工的“贴心人”。
架起职工“连心桥” 共筑“富裕梦”新模式
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这是户外工作者面临的最为实际的问题。
“小站点”构建“大服务”,为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难题,区总工会联合各部门成立区“小哥之家”党群联盟、小哥议事厅,统筹158家党群服务中心、城管驿站、爱心驿家等阵地资源,切实服务广大职工。白杨街道的快递小哥陈德宇便是受惠者之一,“我经常去‘小哥之家’,喝口水、歇歇脚、还能给手机充电,以备不时之需。”陈德宇说。在白杨街道,随处可见的“小哥之家”全力为“小哥”们提供着“冷可取暖、热可纳凉、累可歇脚”的“温馨巷”“暖心屋”,增强了新就业群体实实在在的职业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
加强户外劳动者关心关爱的这根弦,工会始终绷紧不松。针对“小哥”们提出的“双节”期间派件压力大、快递数量多、存放点位小等难点问题,区总工会创新设立“小哥议事厅”,与“小哥”们协商共议。组建“红色派递员”队伍,招募小区内灵活就业志愿者,减少“快递小哥”派件压力,有效增加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助力实现“共富梦”。
不仅如此,为保障广大职工的需求,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当好广大职工的“娘家人”,区总工会实施“惠工实事项目”,推出“情系职工 温暖钱塘”关爱外来务工人员系列活动,覆盖职工1.3万人。同时设立关爱和成长基金,投入资金930万元,专项用于产业工人免费疗休养、健康体检、医疗互助、困难帮扶和学历技能“双提升”等方面。为43657名职工提供医疗互助参保补助78.6万元,为9户建档困难职工家庭发放困难补助4.45万元,为93名困难职工发放“春风行动”“两节”送温暖18.6万元……区总工会积极推进困难职工群众的帮扶工作,为困难职工撑起一把“保护伞”。
踏上新征程,答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考题依旧是一项关键内容。为让广大职工不再“忧薪”,今年以来,区总工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集中要约行动和集体协商质效评估工作,推动380家企业签订集体合同,覆盖职工10万人,确定松下工业园职工2022年度平均调薪增资率指导线为5.1%,打造邻里中心产改试点,推动辖区规上企业建会率和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双100%”。同时,区总工会还开展职工队伍情况排查化解行动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共排查企业1531家,涉及职工15万人,发现安全隐患567处,参与事故调查10起。根据需要派专人和律师进驻企业,全天24小时解答员工法律维权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安抚职工情绪,做好维稳工作,给广大职工“保驾护航”。
用心用情做实事,做好工会“娘家人”。区总工会积极为广大职工提供所需所盼的“真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切实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在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共享美好生活,一个都不能少,让更多“新钱塘人”留得下、过得好,宜业钱塘,幸福钱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