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莉莎 张腾飞
一江碧水东流去,两岸宏图次第开。在钱塘白杨,“弄潮儿”精神在时代潮涌中被不断继承和发扬。从“向潮水要地,向海涂要粮”的拓荒围垦,到打造现代化都市型城区的时代新篇,白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华丽转身,在钱塘江畔筑起现代新城。
聚焦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上再突破;聚焦城市规划,在高标准建设上再提质;聚焦民生改善,在高水平服务上再优化;聚焦数字改革,在高效能治理上再发力——迈上全新的赶考之路,白杨勇担使命、砥砺前行,奋力绘就共同富裕美好图景。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本期《白杨家 国际范》报道,我们将紧盯“一老一小”这一共同富裕的重点群体,看街道如何一手抓基础、一手抓创新,切实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用心用情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智慧+”:让“老幼”乐享舒心生活
在“白杨数字驾驶舱”,大数据实现了对独居老人的重点关注。85岁的周大伯是一名独居老人,自从他的家庭住址被打上“高龄老人”标签后,“白杨数字驾驶舱”就一直观察着周大伯家的水表流动情况。“数字驾驶舱会实时观察,如果三天内没有变化就会自动预警。”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警后,数字后台会立刻通知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查看情况。
作为一个年轻的移民型街道,白杨街道总人口近57万人,其中户籍老人2494人,另有非户籍老人4000余人。街道各社区借助“1+3+N”网格力量的有效支撑,组建了党建引领的小组群、三方联动群、居民党员群、楼道长群、志愿者群等微信群,建立“全面入户排查+实时信息比对主动帮助申请”的救助模式,随时完善各社区的台账信息,掌握暂住和定居老人、小孩的动态,及时解决“一老一小”面临的突发性、临时性灾难以及困难诉求。
与此同时,用“数字”服务“一老一小”。街道依托智慧养老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应急保障服务,上门监测老年人血压、心率等健康状况,不定期开展义诊活动,为老年人筑牢安全保护屏障。同时,通过接入政务服务2.0平台,协调推进“杭州办事服务”APP、综合自助机、浙江政务服务网平台,使更多的社区网格员与党员志愿者,借助数字多媒体的优势,帮助社区老年人或者有困难的家庭,进行“一证通办”“刷脸可办”“移动能办”服务事项,尽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现“马上办、就近办、一地办”,确保白杨街道“一老一小”特殊群体能保尽保、应救尽救,基本生活不出问题。
“暖心+”:为“老幼”传递真情实意
在云涛联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内,康复区、活动区、生活区及办公区等功能配套一应俱全。与此同时,一系列“适老化改造”也在社区悄然发生:高层住宅均配有电梯、无障碍坡道和公共座椅,周边建设了适宜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口袋公园,公厕设置了无障碍厕位……室内室外的双重便利,让老年人时刻感受着“家门口的幸福”。
今年,白杨街道对辖区原有的一些破损、老化的健身器材进行维修和改善,让居民的健身活动更能得到安全保障。同时,街道各个社区还开放了多功能活动厅、乒乓球活动室、阅览室、老年活动室、户外健身场所等,在东部党群活动中心专门开设青少年活动中心,西部党群活动中心开设老年人活动中心,为“一老一小”开展文体活动提供场地保证。
像云涛联合社区一样建立居家养老中心的,则有效解决了空巢、独居老年人日常监护难题。“我们还根据高龄、孤寡、独居、留守儿童吃饭难的问题,在西部党群及规模较大的社区,开设了爱心食堂‘暖心’服务,解决了老年人和留守儿童无人照料、吃饭难的问题。”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既要补齐老幼设施的数量,更要提升老幼服务的质量。为丰富“一老一小”的精神文化需求,街道各社区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完善晨练队、合唱队和歌舞队,老年人参与热情日渐高涨。同时各社区时常鼓励老人们与其他兄弟社区开展联欢活动。在2月,举办“迎亚运、创就业、促发展”活动;在3月,辖区内各社区举办舞会;在5月,举行“迎奥运、百名老人健步走”……
一系列活动精彩纷呈的同时,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联系了14所高校教授、学者,积极设立老年电大教学点、成立“数智银龄加油站”、开设“四点半课堂”、开展青少年“小红暑”红色研学夏令营等拓宽老小服务,目前已有1800余人次受益。
“活力+”:
与“老幼”共筑美好生活
“亲爱的家人们,出门戴好口罩,勤洗手、勤开窗,从中高风险地区回来请到社区报备……”“澜之净”是观澜社区组织的一个专门宣传“垃圾分类、爱护家园”的社会组织,成员都是辖区内的老年朋友,虽然都是退休人员,但他们依然发挥着余热,积极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忙碌在观澜社区防疫宣传的各个角落。
目前已有“老骥护航队”“雏鹰小分队”“防疫先锋队”等二十余支老幼志愿者队伍在党群志愿服务站进行登记报到,共同参与小区平安巡查、矛盾化解、垃圾分类、疫情防控等工作300余次。此外,社区党群中心成立“红领巾议事厅”,实行“小小河长制”“小主任养成记”“小小文化体验官”等依托社区治理为途径的青少年专项成长计划,参与人数达300余人次。
为更好地关注“一老一小”的健康问题,街道还联系邵逸夫医院、省中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专业团队,建设婴幼儿成长驿站,进行义诊,开设“育儿课堂”以及“养身讲座”等,为“一老一小”家庭提供健康支持。
另一方面,对接辖区内14所高校和几十家大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志愿者服务团队,针对老、幼法律意识淡薄、心理承受力较差等特性,设立“法律帮帮站”和“伊心心理安全屋”,建立社工综合服务体系,通过督导督办、个案专办形式,开展老幼心理疏导50余次,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30余起。
“我们还将持续在各社区组织开展日常关爱‘探访’服务,快捷有效地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由街道党工委牵头,目前,机关干部与社区党支部党员志愿者们对居住的高龄老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开展走访探视已达千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