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严巍 喻萍萍
河庄之美,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美。
这份美,来自阔步向前的产业发展,来自日新月异的城市空间,更来自安居乐业的河庄百姓。奔竞不息的钱塘江水孕育出了这座“江城”独具一格的精气神。
近年来,河庄致力于做好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三服务”工作,通过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高质量办好群众、企业最关心的教育医疗等“关键小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在锚定共同富裕目标,多管齐下建设“田园新城”的过程中,河庄将坚实地行走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以大步向前的步伐印下蓬勃发展的足迹。
A
风鹏正举九万里
以务实的态度服务企业
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离不开精准“滴灌式”的企业服务。从产业转型、政务审批,再到关乎企业命脉的安全生产,唯有不断端正服务态度,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才能更好地为企业保驾护航,为地区未来的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以“腾笼换鸟”实现政企双赢
规上工业总产值29.7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4亿元……河庄街道亮眼的半年度经济成绩背后,是其作为传统工业城镇在推进低效用地整治方面的不懈努力。
“公司的厂房终于有了着落,我悬着的一颗心也算放下了。”望着手中的厂房出租协议,杭州杭海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的眼中透露着欣喜。作为扎根河庄多年的本土企业,杭海实业在近年来与街道一同实现了飞速发展。而在企业产能不断扩大的同时,新的难题却又浮上水面——企业未来发展用地从何来?多方询问无果之下,企业负责人最终选择向街道请求协助。“在接到企业需求后,我们第一时间做出响应,从今年3月起便与企业负责人多处考察,最终在前不久敲定场地。”据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最终选定的是位于同一村工业园区内的一块闲置工业用地,原先用作仓储,是一块典型的低效用地。在进行“腾笼换鸟”的同时,街道还派遣专人对公司厂房的装修方案进行指导,确保厂房的消防、环保等方面符合相关规定。
杭海实业的遭遇在河庄并非个例。今年以来,河庄街道积极推进低效用地整治工作,建立辖区工业企业“一企一档”动态数据库,制定低效工业用地认定标准六条,同时全面实施领导班子企业“对口”服务,组建以“专班精准服务、专家靶向施策、专项政策速递”为重点的“1+1+X”工作专班,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协调解决在整治过程中遇到的大小问题。
以“数字赋能”保障安全生产
当消防警报响起时,各车间的疏散组有序引导职工通过消防通道向安全区撤离。撤离过程中,员工们用毛巾、口罩等捂住口鼻,由内向外依次行进……这是发生在今年安全生产月期间的一幕,在街道的组织下,消防队员走进杭州万豪家私有限公司,对消防栓、灭火器的使用进行培训,并安排了一场模拟真实火灾发生时的应急逃生疏散演练。
企业发展,安全为先。在积极做好安全生产排查整治工作的同时,更需要为企业提供完备的安全培训帮扶,帮助企业搭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安全管理体系。2021年,河庄街道正式出台安全生产治理六条,建立“1+3+X”安全联动工作机制,积极落实安全生产百万员工大培训、百家企业隐患风险大普查等工作,努力帮助企业消除安全隐患。
值得一提的是,街道在今年还特别推出了“河平码”来帮助企业解决安全生产方面的难题。“企业通过微信扫一扫即可进入小程序,无论是企业自查还是街道督查的内容都可一屏纵览。”据负责该项目的工作人员介绍,企业不仅可以通过“河平码”了解自身需要进行整改的事项和时限,也能对自身在行业内的“安全积分排名”一目了然。借助数字化手段,企业将更精准地掌握自身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
B
白云生处有人家
以暖心的温度服务群众
民有所呼,我有所为。为群众办实事不仅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也是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的必然要求。在稳步推进街道民生事业的过程中,河庄从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入手,以落到实处的工作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将“问题清单”变为“任务清单”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要想做好老百姓的“贴心人”,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努力解决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难点痛点问题。
今年年初,街道主导推出村社、部门年度三件事,集中解决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做精做实一批关键要事、创新一批改革攻坚项目,百余项热点、难点问题清单变成了全体机关干部的任务清单,街道精心制定进度推进计划,力求将民生工程落到实处。
在此基础上诞生的“江城候雁·民呼我为”村社联盟计划,是街道民生工作的又一次创新。打通群众沟通渠道的“四叶草”诉求码、发挥大数据作用的“候雁巢”数据库、集聚联盟辖区资源的“政企村社”共振网——依托多样化的技术手段,联盟着力构建三支梯队(“候雁巢”数字智治队、“四叶草”民情响应队、“同心力”公益服务队),并坚持以四单服务(百姓点单-村社下单-联盟接单-居民评单)将“民生供给”延伸至每一处“神经末梢”。
以全方位的服务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而随着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努力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求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
面向残障人士生活需求的残疾人跆拳道训练基地和省级无障碍社区、呵护下一代成长的婴幼儿成长驿站、服务超600人次的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今年以来,河庄聚焦街道内的特殊群体,着力推动多项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而在这个过程中,完备的志愿队伍体系打造和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功不可没。
目前,河庄街道组建的善合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服务时长超过5000个小时。街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也已实现全覆盖,累计完成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2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挂牌,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民呼我为 让服务“多走一步”
推进民生工作,不仅要“做实”,更要“做精”。在开展民生实事的过程中,能否充分考虑百姓需求,让服务“多走一步”是衡量政府工作精细化程度的重要标尺。
钱民花苑小区是河庄街道的一个“旧改”小区,这两年被列入街道老旧小区电梯加装的名单内。小区住户赵崇新在得知小区将加装电梯的消息后,感到欣喜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顾虑,“我今年80多岁了,老了之后腿脚不方便,楼上不去,虽然现在有了电梯,又开始担心轮椅能不能进电梯。”钱民花苑小区的常驻人口以中老年人为主,像赵崇新这样对电梯的无障碍设计有特殊需求的居民不在少数。
在收到居民反馈后,街道立即会同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对电梯设计安装进行修改,通过在电梯出入口设轮椅坡道、在电梯内增加三边扶手和半身镜等措施,有效地保障了老年人与残障群体进出电梯的安全与便利。
今年以来,街道累计完成25台老旧小区电梯加装,完成162户农户危房登记鉴定,救助困难群众597人次,以“多走一步”的服务理念全力兜底基本民生。
C
江岸共兴新田园
以多元的角度服务基层
服务基层,要“走心”,更要“用情”。在“访民情、听民意”的基础上,努力为百姓搭建一个环境优美、和谐平安、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是每一名街道工作人员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
数据多跑路 群众少跑腿
一直以来,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改革都是河庄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而这个过程中,农村集体经济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对优化村社审批服务有重要意义。
今年6月,钱塘区首笔通过全程网上审批、银农直联支付成功的村级资金支付工作在河庄街道农村“三资”管理中心完成,这标志着省、市、区、街道和村五级联网的新农村集体经济数字化管理系统在钱塘区试点上线成功。
“现在村里工作量大,村干部们也比较忙。若正巧遇到审批干部不在,审批时间就要拖长。”据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村级财务报销要求严格且流程复杂,村民如果对报销流程不熟悉的话往往容易在签字审批“多跑腿”。而现在,随着管理系统在街道20个村全面试点上线,村级财务报销“最多跑一次”成为可能。“在网上审批完成后,将直接生成支付令,通过银农直联功能在网上银行支付,报销最快当日就可以完成。”负责人表示。
村级治理“五治”新模式
自河庄街道试点建设并运行“城市治理”云平台以来,街道通过AI抓拍+物联感应联动等技术手段,极大地提升了基层治理的工作效率。
而在街道积极运用数字为自身赋能的同时,各村社的管理体制机制也实现逐步完善,最近刚刚获得“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的江东村便是其中的典范。在推进村“平台、产业、项目”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街道坚持以党建引领,让党组织的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每个末梢,努力打造“村民自治、乡村法治、深化德治、多元协治、探索智治”的村级治理“五治”新模式。
江东村将党群服务中心作为集党务、政务以及社会化服务为一体的发展阵地,通过举办“三月三”民俗文化节、“小年夜”活动、“春泥计划”等,让村民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感受村庄发展成果。与此同时,区级乡村振兴学院也落地江东村。村委会积极引导村民参加乡村振兴培育班,努力培育出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村庄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以“环境提升百日攻坚”
打造优质田园风光
花草葳蕤、绿树成荫,在河庄街道蜀南村,一户户绿植花卉装点下的“美丽庭院”夺人眼球。村民们在村委会的指导下,掀起了一场净化庭院、美化庭院的热潮。而在这星罗棋布的“小家之美”的背后,蕴藏着的是乡村振兴的“全域之美”。
全域之美,美在田园。今年7月,河庄街道召开“田园新城”环境提升百日攻坚誓师大会,正式吹响全域环境提升的号角。据了解,街道将重点开展集镇镇容镇貌提升、行政村环境面貌提升、生活小区环境形象提升、建筑工地环境秩序提升、河道水质环境面貌提升等五大专项行动。一方面,将由书记牵头,成立街道、村(社区)两级工作组,按照两周一次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督查。另一方面,街道将在“江城河庄”微信公众号开辟“向人民报告:城市环境整治”系列和“城市环境暗访曝光”系列,鼓励更多河庄百姓共同参与到美丽家园建设的过程中,在全街道营造环境卫生全民共建共治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