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徐红燕 通讯员 葛长春
“‘两学一做’是根本,具体行动为标准。学党章,学党规,精神实质把得稳……”在下沙,这首朗朗上口的快板词,是它的作者——魏张先,对“如何做好一名好党员”给出的答案。
自1986年入党,如今,魏张先已经是一名有着35年党龄的老党员。组建文宣队公益演出,三尺讲台教书三十载,成立“江南印象”艺术团,76岁的魏张先说自己这辈子似乎就做了这三件事。
艺术的“痴迷者”
1950年,5岁的魏张先跟着父母来到下沙生活,开荒种地,在那个挣扎于温饱的年代,魏张先一家过得艰难。即使生活穷困潦倒,可小小的魏张先心里却始终藏着一个“艺术梦”。他爱唱歌,可家里没有钱供他去上音乐课,上初中时,他在晚间偷偷跑到老师的办公室旁,听老师拉二胡。初中毕业后,家里用卖五斤番薯换来的一块四毛二,给他买了人生的给一个乐器——一把二胡。
1963年,靠着这把二胡,魏张先组建了中沙大队文宣队,一共四个人,他负责拉二胡,其余三名女同志负责唱歌。“我们尤其喜欢唱越剧,有的时候还会按照剧本进行改编。”他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扑在了文宣队上,慢慢的文宣队越办越好,也有了一定的名气,他们开始被各个单位邀请去演出,文宣队也从原来的4人增加到20多人。
“再穷也不能没有艺术呀,看到老百姓因为我们的表演而爱越剧,爱上唱歌,再辛苦也能感觉很快乐。”魏张先说。
学生的“点灯人”
“第一杯酒,我敬我们的魏老师,要没有您,就不会有我的今天。”在魏张先一个学生的婚礼上,他热泪盈眶地接过了这杯酒。
1971年的一天,大队支部书记找到魏张先,提出想让他去中沙小学当老师。“小魏,我知道你喜欢文宣队,我也舍不得你放弃,但是学生更需要你呀。”在书记的劝说下,他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
“那个时候苦呀,学生还要劳作,哪有心思学习。”除了学生要劳作,更大因素是因为很多学生家里贫苦,没有钱上学。上岗后的魏张先就如曾经对文宣队那样把全部精力放在这个岗位,学生家长留孩子在家劳作,不让去学校,他就来到田间地头,耐心地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给家庭困难的学生买学习用品。“能多学一点是一点,咱以后不能吃没有文化的亏。”魏张先每周都会去学生的家里家访一遍,很多孩子也在他的劝说下重新回到了校园。在魏张先的帮助资助下,其中有一位学生考上了当年录取率极低的一所中专,后来成为了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我是一名党员,坚守教育初心也是我的职责。”任教35年,魏张先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他的学生也遍布各行各业,其中最多的是受他影响,步入教师一行。他总是打趣地说道:“在下沙学校的教师办公室里走走的话,总能听到我的学生叫我一声‘魏老师’。”
理想的“坚守者”
2006年魏张先从教师岗位退休,他便开始琢磨如何重操文艺旧业。他用两年筹备,于2008年组建了江南印象艺术团。
“队员们,我们原定的周五下午排练照常进行,望周知。”在“江南印象艺术团”微信群里,作为群主的魏张先每次在活动前都要提醒一下大家。如今已76岁的他,是艺术团的主心骨,管理着团队40人左右,大多数都是和他一样的退休居民。有唱歌的、有打快板的、有拉二胡的……魏张先根据大家的喜好和特长分出了很多“专业”。
魏张先喜欢写词,担任着艺术团主编一职,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如2009年创作的沪剧《邻里和睦真当好》、2011年的歌曲《下沙开发区,一篇新面貌》。2012年魏张先为喜迎十八又创作了一首快板《颂下沙》;2016 年再创了一首方言快板《做个合格好党员》。
他记忆最深的就是创作《做个合格好党员》,当时感触颇深,沉浸其中,文思涌泉,加上收集一些资料,他用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创作,为建党节献礼。“我把我对党员的感受和对党的热爱都写进了这首词里。”如今,这些优秀的作品在下沙广为传唱,他也被开发区评为文艺带头人。魏老师用几十年的激情,践行党员使命,传唱着党的赞歌。除此之外,魏张先还经常被邀请去各个学校作讲座,介绍下沙的发展、变化情况,讲述那段围垦岁月。
“作为一名党员,我要做到‘问心无愧’。”魏张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