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0年01月03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期待人情在新区更温暖
钱塘新区供电公司电力保修人员田汉霖
新区献血达人姜江水
缪海江在工作中
朗琴社区“境外人员服务站”
金沙湖
  2019年的新区发生了很多轰轰烈烈、振奋人心的大事。而我们身边也总有那么一些人,平凡普通,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新区,温暖新区,涓涓细流汇聚成奔竞的钱塘潮涌。

  他,一次又一次地在无偿献血处挽起袖子;他,在台风天不知疲倦地奔赴供电抢险第一线;他,管百家人、操千家心,全年无休为居民排忧解难……2019年,有你们真好;2020年,更多温暖的“钱塘故事”继续上演。

  “技术狂”也有“男儿泪”  用心保电力  让爱传万家

  ■首席记者 王妍 实习生 张澳

  2019年8月,新区一位小伙被数十万网友集体点赞。台风“利奇马”过境,田汉霖作为新区一名电力抢修人员,在台风天里工作了一天一夜,被同事要求去强制休息时,情绪失控,哭了起来。让这位29岁小伙流下“男儿泪”的不是劳累和委屈,而是还有那么多抢险任务而却只能退下一线的无力感。但这种“无力感”正是我们筑就新区梦想道路上的责任感和担当。

  5年前,田汉霖从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电气工程专业毕业,进入了自己梦想的“电力”系统。在亲戚朋友们认为这份又苦又累的工作与“985”的硕士格格不入时,田汉霖却说:“只要是国家需要的,社会需要的,工作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工作中,他将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为提高新区配电网的运行水平,改变配电网基础设施薄弱,运维水平不高的状况贡献了自己力量。他是典型的工科男,内向的“技术狂”。但这位同事眼里的“技术狂”,总会把自己看到、学到的最新技术分享给大家。

  运维、抢修电力线路只是田汉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不分四季,无论日夜,需要时就要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就像抗击“利奇马”时,田汉霖面对媒体的回复,“当时没想太多,一心想着给群众恢复用电,我只是做了本职的工作,其实没做多大的贡献”。2019年7月25日,田汉霖成为了预备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周围的人一起进步”,正是田汉霖理解的党员精神。

  “第二故乡、像家一样的亲切感”。这是在新区生活工作了四年后,田汉霖的感受。从日常接电话是一口方言的新区百姓,到在新区土地上的每一条抢修维护线路,深处基层的他早已对这里的每一处都熟悉非常。

  无基础无以成高楼,确保基础建设正常运转,新区发展才能更快更稳。田汉霖默默坚守在电力线路基层,无畏风雨,不惧寒暑,正是像他一样的每一位基层工作者保障了新区的未来。

  坚持献血12年  汩汩暖流润大爱

  ■记者 苏佳佳 通讯员 瞿怡倩

  2019年12月7日,农历大雪节气,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

  新区市民姜江水却起了个大早,吃过早饭后,坐车去了武林路的省血液中心。先是坐公交,再转地铁,最后再步行1.5公里,等到达目的地,已经是一个半小时以后的事情了。

  此时,太阳已经高升,温暖着杭城,也温暖了生活在这座城里的每一个人。姜江水也是去“送温暖”的,给杭城里需要输血的病患送“生命之水”。

  一个月两次,每次来回三个小时,不管是酷暑还是寒冬,是刮风还是下雨,只要不工作,他都会去省血液中心献血。这个习惯,他坚持了12年。

  12年来,姜江水累计献血近120次、约48500毫升,是新区6位“百次献血达人”之一,也是新区目前为止,献血总量最多的爱心人士。“人活一世,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才行,等我老了,我也能说得出自己为社会做过什么。”

  除了献血,姜江水平时还会参加志愿者活动,像去无偿献血点做后勤,向市民宣传献血的好处,普及献血有关知识等等,他以实际行动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

  有医学表明,人到45岁之后,身体各项机能就会衰退,并且会随着年龄的增加持续走下坡路。姜江水今年50岁,家人怕他身体吃不消,总时不时地提醒他少去献血,姜江水每次都是面上说“好的”,私下又偷偷跑去。

  “我家人不懂,科学献血对身体没有坏处的,我献血这么多年,连感冒都很少有,比我孩子的身体都好。”姜江水说,医生建议18-55周岁的市民都可以献血,但如果经常献血,是可以延长到60周岁的,“只要我身体健康允许,我会坚持献血到60岁。”

  其实,这又何止是姜江水一个人的坚持,记者采访过的新区另外5位“百次献血达人”,都是这样的想法,并且不约而同地表示,只要社会有需要,只要身体允许,他们就会伸出胳膊、卷起衣袖,献出自己的一腔热血。

  无偿献血,暖流涌动,让人情变得温暖,也让这座城市更加温暖。

  用脚步丈量民情  用真心满足民意

  ■记者  沈逸柔 通讯员 苏军

  缪海江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日历,已经翻到了最后。2019年12月那一页上31个格子里密密麻麻地写着各类事项,或是记得打电话确认情况,或是注意文件提交时间。那些已经完成的事情,缪海江就用黑笔划去,在日历本上留下一小片“阴影”。

  “这样做方便安排时间,也是为了提醒自己。”缪海江说道。他自2017年入职前进街道三丰村村委会后主要负责民政、治保条线,同时参与村委中心工作。基层工作比较琐碎,凡事记上一笔,才能心中有数。

  2017年,政府新增了残疾人津贴,残障人士可通过自行申报,每月领取补助金。当时为了帮村里的残疾人办好申领工作,缪海江打了120多通电话,将新政策告知每一位满足申报条件的村民。

  办公室里忙忙碌碌,走村入户步履匆匆。电话通知后缪海江发现前来办理的村民并不多,为了推进工作,他便打印了一份名单,根据名单上显示的居住地址按图索骥上门了解情况。“那时候我刚到村委,对村里的情况不是很熟悉。”缪海江告诉记者,“走进小路找人的时候,还要四处打听,多亏了村里群众和村委同事的帮助。”

  白天工作繁忙,并不是每天都能在上班时间入户,缪海江就趁着上下班的时候绕路去村民家中走访。短短的上班路被他走得七扭八拐,就是为了“顺路”多走几家。从着手通知到收集齐120多份资料,缪海江花了近20天时间。

  信息维护、走访村民只是缪海江工作的一部分。村委人手有限,一有中心项目,全员出动是常态。从2018年的文化礼堂建设,高层安置小区分房、村道建设到2019年的垃圾分类、农村附房整治,缪海江和同事们分工不分家,长期坚守一线,努力推进工作。安置分房时,缪海江在三号闸的安置分房指挥部驻扎了近半年,补资料、听需求、讲政策……

  乡村是构建中国梦的基石,村委工作人员是群众工作的主力军。缪海江说:“做好村务工作没有什么巧妙的办法,就是尽心尽力服务好村民群众。”

  “最多跑一次”的延伸  老外办事也有“国民待遇”

  ■记者 李均晓

  Gavipuram是一位来自印度的80后医药博士生,不久前,他来到新区的一家医药企业工作,不过按照规定,在工作前他得解决境外人员住宿登记的问题。原先提供登记服务的窗口距离他暂住地很远,但现在,这个问题在白杨街道朗琴社区内的“境外人员服务站”很快就能解决。

  2019年11月26日,新区首个“境外人员服务站”在白杨街道朗琴社区正式启动,服务站提供的服务涵盖了出入境、侨办、社保、市民卡、就业人才等共计59项涉外事项,包括外国人市民卡申领、侨眷身份认定、职工参保登记、外国人签证咨询、无犯罪记录证明、护照遗失证明等相关服务。

  服务站还配备了涉外社工人员,精通英语、日语,针对境外人员遇到的子女入学、看病医疗、交通出行等生活难题提供咨询、协调、代办等全方位服务,让外籍朋友办事也有“国民体验”。

  “朗琴社区目前有来自20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境外人员。”白杨街道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朗琴社区作为白杨街道典型的国际社区,在这里设置境外人员服务站,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好境外居民,同时也能够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作为国际化社区,朗琴社区为外籍友人提供的不仅是生活上的服务。在最近一次的中秋节,朗琴社区就邀请外籍朋友一起做月饼、欣赏诗歌,共度佳节。参加活动的外籍居民还分享了他们文化中的“中秋节”和儿歌。

  “每年的传统佳节我们都会邀请社区内的外籍居民一起参加,在他们的文化节日里我们也会献上祝福,我们还邀请这些外国朋友给我们上外语课,谈谈各国不同的文化风俗。”朗琴社区相关工作人员说。

  朗琴社区还常常邀请外籍友人参与社区的工作。在2019年垃圾分类推行之时,“国际桶长”起了大作用,朗琴社区邀请了本社区的外籍朋友,作为“国际桶长”与社区居民们一起参与垃圾分类互动,在带动垃圾分类的宣传同时,也让这些外国友人直接感受到中国的变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经济
   第04版:教育
   第05版:专题
   第06版:专题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专题
   第09版:专题
   第10版:专题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封面
   第14版:专题
   第15版:专题
   第16版:专题
   第17版:专题
   第18版:专题
   第19版:专题
   第20版:专题
   第21版:专题
   第22版:专题
   第23版:专题
   第24版:专题
   第25版:专题
   第26版:专题
   第27版:专题
   第28版:专题
~~~
钱塘新区报专题17期待人情在新区更温暖 2020-01-03 2 2020年01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