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记者 陈晓 摄/记者 韩佳燚
生物滤桶林立的杭州钱塘东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循环水养殖车间里,一列列鱼池有序排开,鱼儿集体出动,争抢公司总经理俞奇力撒出的鱼食,“扑通”“扑通”溅起层层水花。
“依赖这套循环水养殖‘黑科技’,鱼池的水能够重复使用,收益还翻了十几倍,可以说又绿色又赚钱!”俞奇力介绍。
俞奇力是标准的“渔二代”,初中起就在父亲的鱼塘里帮忙。从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毕业后,曾经的鱼塘“小塘主”俞奇力转头便创建了杭州钱塘东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他颠覆传统养殖方式,把鱼塘搬进了室内,打造智慧化车间,组建团队创制溪石斑鱼新品种,把水产养殖“玩”出了“科技新花样”,也走上了跟父亲相似又不同的“新农人”之路。
推开水产科研的“大门”
俞奇力的父亲有近40年的水产养殖经验。从初一的暑假开始,他就在自家的鱼塘“打工”。烈日当空,一个假期过去,他的脸晒得黑乎乎的。那时的他不会想到,许多年后,他会打造循环水养殖车间,让工人们不用再晒太阳。
自小受父亲影响,他大学毅然选择了水产养殖专业。
2014年,大学刚毕业,他在实习时发现,有种泥鳅生长速度快、个头大,被称作“水中人参”,经济收益高,便决定将它引进到本地。
但孵化过程磕磕绊绊,两个月间,他们购买了数万斤泥鳅亲本,培育了上千个批次,推翻了一个又一个设想,却始终达不到理想的孵化率。
眼看着时间流逝,大量人力和财力扔进了水池里却没点水花,身为项目领头人的他,内心越发焦灼。有一天,俞奇力灵光乍现:是孵化环境不对,还是催产剂量不合适?
想到这,俞奇力迅速行动起来,围绕这两个要素进行调整,反复实验,终于达到了95%以上的孵化率,“经过这件事,我意识到科研创新对于水产养殖的重要性,也为日后创制鱼类新品种埋下伏笔。”
鱼儿住进“科技工厂”
检查机器,喂点饲料,看看鱼儿生长状态……每隔一段时间,俞奇力就要到循环水养殖车间转转。车间里,管道交错纵横,连接着养殖池和生物滤桶,像钱塘无数工厂里的生产线一样井然有序。
“系统是可控的,能够根据鱼的生长状态,精准控制水温、氧气,水质稳定,模拟大自然,为鱼儿打造一个舒服的生长环境。”俞奇力介绍,加州鲈鱼是餐桌上常见的鱼类,车间里一个养殖池就能养上万斤鱼,一年就能养三批,且不受季节气候影响,四季都是养鱼的好时节。
如今,公司已经有2个循环水养殖车间,系统更换到“3.0”版本,经济效益是传统鱼塘养殖的十几倍,产量显著提升。
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自己强大了,他也想为别人撑一把伞——借助水产养殖的科技力量,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和增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溪石斑鱼,长相小巧又肉质鲜美,市场价常常能卖到50到60元一斤,是活脱脱的“山溪贵族”。浙江,是它的主要产地之一。
市场前景一片大好,但溪石斑鱼对水质要求高,且雄性个头小,生长比雌鱼慢许多,养殖难度很大。
该如何帮助养殖户解决难题?2024年起,他带领公司组建了一支科研攻关“天团”,引进5名博士、1名“钱江学者”特聘专家,重点研发国内技术空白的鱼类单性化和不育化技术。
目前,该团队已经在溪石斑鱼上成功突破全雌化三倍体,以及伪雄鱼诱导等“卡脖子”技术。“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实现全雌养殖,只养殖收益更高的雌鱼,帮助乡亲们增收。”
此外,作为区人大代表,他贡献了不少“金点子”。他曾提出《关于打造钱塘地域农产品特色品牌的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积极回应,让沙地西瓜、外塘甲鱼等优质农产品成为钱塘“金名片”。
“未来我想把AI技术用于水产养殖,提升养殖效率,让养殖户‘腰包更鼓’。”俞奇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