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校 2024年09月23日  顾俊民

  □顾俊民

  在各地城市,年轻人纷纷开启了“充电”新风尚。

  今年6月,西湖区在“小哥学院”的基础上,设立了“两企三新”人群专属的夜校——三新学堂。学堂利用晚间7点到8点半的“黄金时间”,结合“两企三新”群体年纪轻、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等特点,提供专属的“技能套餐”。而年轻人结束了白天忙碌的工作,乐此不疲地踏进青年夜校“充充电”“去一去班味儿”,利用夜晚时光,进行知识充电和兴趣拓展,将传统的夜生活转变为学习与成长的新空间。这一“白天职场拼搏,夜晚提升自我”的社会现象,已成为如今青年群体解锁夜生活的新风尚、新潮流。

  说起来,我当年也上过夜校。20世纪80年代,年轻人上夜校蔚然成风,钱江业余学校、长征业余学校等一批夜校在杭州颇有名气。每天晚上,学校门口自行车停得满满当当的,教室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学文化学技能,如饥似渴。“补课”“补文化”成为当时这一代年轻人的渴望。

  记得我当时就读于杭州上城区职工业余学校的“电子技术”班。我们班大部分同学或是无线电厂的,或是电子元器件厂的,而我是木材厂的。可谓是“专业不对口”。但因为喜欢电子技术,平时喜欢摆弄半导体收音机、电视机的组装维修,所以就想补补这方面的课。更主要的是,厂里并不因为我“不务正业”而不同意我参加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反而还给我报销学费,只是提了一个“好好学”的要求。这让我很是感动。现在想想,那时的领导还是蛮有眼光的,你有这方面的爱好,学好回来,给你换一个工种不就“对口”了嘛?!正是这一点,激发了我“好好学”的潜意识。

  我们班的老师都是浙江大学教电子技术的,分析线路图、讲设计原理,信手拈来。他讲深了,我就“云里雾里”的。因为我平时也就是“按图索骥”的料,缺乏“知其所以然”的理论功底。平日里,组装就靠线路图,碰到故障就凭经验,抑或通过“实用手册”找答案。风雨三年,一晃就过去了。我不仅获得了中专学历,而且自我感觉,学与不学大不一样,判断机器故障比以前更为精准了。还有就是结交了一批朋友,特别是在电子元器件还十分紧缺的当时,买点零件方便多了。学成回来,同事朋友、左邻右舍找我修半导体收音机、黑白电视机的人也多了。这一业余爱好在朋友圈有点影响力了。

  之后,我又报名参加了厂里职工业余学校的机械制图班。结业后,适逢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招生,毅然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接着,就是紧张的备战应考。因为我是67届的初中生,要跳过高中阶段直接考大专,可想而知,困难并不是“一般般”的。而同事朋友则说我是越学越来劲了。

  其实,20世纪80年代,全社会业余学习的氛围真是浓,对知识的渴求如同海绵吸水般的饥渴。这是源于当时的双补教育,亦称“青工双补,”特指20世纪80年代对因受“文革”影响,未能受到正规教育的青壮年职工进行初中文化、初级技术补课教育。这也是当时夜校火爆的社会背景。

  当然,时下夜校的火热,折射出的是年轻人旺盛的文化生活需求,反映出他们充实内心、追求梦想的精神需要和自我提升的生活理念。这也是成年人的“兴趣班”!白天追光夜晚逐梦,他们在夜校“重启人生”,找回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和未完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