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口头禅 2024年04月01日  胡传浩

  □胡传浩

  母亲驾鹤西去已有二十多年。如今,在我也是白发如银的时候,母亲的形象仍然清晰地在我的脑海里走动。母亲时常念叨的口头禅,更是我永不磨灭的记忆。

  “宁可买个勿值,勿可买个吃食。”这是母亲与左邻右舍闲聊时常常挂在嘴上的口头禅。有时候整理着家计、擦着桌椅板凳、洗着碗瓢汤匙,母亲也会见物思情,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地说着这句口头禅。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每逢农村秋收冬种结束,各地的供销社、国营商业(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兴办的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商业企业)、合作商业(当时商业局的下属企业)甚至周边的杭州、绍兴等地商业,都会联合起来举行冬季物资交流会。数百个帐篷里三层外三层迷宫般地搭起来,集中供应日用百货、副食品和农副产品、农用物资。冬季交流会时值农闲,又临近过年,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们一年中最为热闹的赶集盛会。许多家庭是全家出动。母亲也会和乡里乡亲的女当家人结伴而行。每次赶集回来大家交流购买清单时,母亲买的总是林林总总的百货物品居多,同时也会说出“宁可买个勿值,勿可买个吃食”的口头禅。意思是吃食落肚即完,而貌似可有可无的“勿值”,却可常年应用。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我们家的碗柜里,仍然摆着一只蓝花大瓷碗,用来盛汤或蒸干菜肉。那正是母亲从交流会上淘来的“勿值”。母亲过日子的精打细算,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写的是慈母缝衣场景,选的是常见的阳光照小草比喻,颂的是人人都感受过的母爱。慈母的一片笃厚深情催人泪下,儿子渴望报答母爱的情景感人肺腑。我的母亲以“宁可穷家,不可穷路”的口头禅,谆谆告诫我关心自己的生活起居。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萧山在钱塘江南岸大围垦大开发的重要时期。当时我在乡里工作,时常需要带着铺盖参加围垦大堤加固,疏浚河道或者开发种植。每次临行前,母亲都是千叮咛万嘱咐,出外不比家里,该花的钱要花,该吃的东西要吃。赶赴工地后,打开母亲为我准备的铺盖和行李包,冷不丁地会发现装在里面的一包饼干或者一包香糕,有时候还有着一瓷杯牢牢冻着的干菜肉。此时此刻不由得不让人动容。真可谓“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分田到户的渐趋成熟,农民生活走向富裕。一幢幢农家别墅式楼房拔地而起,我也筹划着翻建一幢三层楼房。母亲知道我的经济能力,就说出了她的口头禅“要心宽,不要房宽”。

  母亲祖籍绍兴,她的父亲兄长善于经商,挣得一份殷实家业。母亲青少年时期居住在绍兴城内一幢有厅堂、有院落、有小花园的大房子。后来日本侵略者占领绍兴后,家里遭到抢掠,家道破落、全家逃难。母亲从绍兴搬到杭州,从杭州搬到萧山,又从城里搬到农村,一直是租房居住。“要心宽,不要房宽”,是母亲最切身的感受。听从母亲的劝告,后来我只建造了二层小楼。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调到县城工作,在单位分到一套近六十平方米的房子。母亲看了我的房子很是开心。我略有遗憾地对母亲说,就是小了点。母亲立刻回了我一句口头禅,“有屋住千间,无屋住半间”。“心存知足百事乐”,母亲的告诫让我清醒,人生必须知足,只有知足才能常乐。

  母亲的一生,生于战乱、长于艰辛,吃得起苦、担得起重,耐得住清贫、知足于温饱。留下的是让后人肃然起敬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