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谢长智 摄
■见习记者 王通 何雨珍 记者 徐红燕 武佳奇
通讯员 黄娟娟 何嘉洋
秋风起,树叶落。每当此时,在白杨街道大北社区,居民王宏斌就会拿起画笔,调和色彩,为落叶送上一场“新生”……
出生于1964年的王宏斌,是一位从艺40余年的专业花脸演员。由于日常表演工作的需要,王宏斌常常在自己脸上绘制脸谱。“一次路过街边,一片大大的树叶从我眼前飘落,我将它拾起来,觉得这么美的落叶,怎样让它变得更美呢?”萌生这一念头后,王宏斌开始尝试在树叶上绘制京剧脸谱。
一张张脸谱 弘扬传统文化
“皮里阳秋赞贬嗟,赤橙黄绿映生涯”。自14岁起,王宏斌便与赤橙黄绿的脸谱相识相伴,之后创新将脸谱画到了纸上、团扇上、树叶上……一时间,圈粉无数。
“净”,俗称“花脸”。重施油彩,涂画花脸的净行在化妆造型上引人注目。王宏斌初学花脸时,常常在演出结束后,把老师脸上准备卸去的脸谱妆用麻纸拓印下来,对照着临摹。在脸上画脸谱讲究章法,白色线条打框,再用色彩填充,通过揉、勾、抹等方式绘画后,一张脸谱“跃然脸上”。“舞台表演的准备时间有限,通常只能画大色块简易的脸谱。图案颜色丰富的脸谱需要过渡色来美化,在表演时不能花费过多时间画上这样的脸谱。”王宏斌说。
“红忠紫孝,黑正粉老,水白奸邪,油白狂傲,黄狠灰贪,蓝勇绿暴,神佛精灵,金银普照……”各色的脸谱代表着各色的人物,在表演时能够通过脸谱直白地向观众表现戏曲中的人物特征。“对于听过数遍唱段的老观众来说,脸谱只能起到表演的辅助作用,一个演员的唱功才是关键。”王宏斌在表演中将脸谱放到了靠后的位置,但将它作为生活中的喜好,可是下足了功夫。
业余时间,王宏斌在网络上接触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绘画脸谱大家。习惯了在脸上画脸谱,没有绘画基础成为他在平面上绘制脸谱的一大阻碍。搜罗名家老师的谱式,看谱读谱、画谱练谱,一张张练习,让王宏斌的脸谱越画越好。
在舞台表演时画在脸上的脸谱和作为装饰观赏用的脸谱有什么区别?王宏斌说:”舞台上的脸谱是局限于一场戏中,是在特定时间内的展现,而像我画下来的脸谱,就有了多重形式的发挥。”他还让子女帮忙制作视频,开始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交流自己的脸谱画。自2020年起,王宏斌开始自己制作视频,想把这些脸谱画分享给更多人。如今,他已经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一百多条视频,收获上千名粉丝。
一片片树叶 绘制人生百态
脸谱画的载体不仅仅局限于纸张,形式丰富多样。王宏斌尝试在树叶上画脸谱后,对自己要求近乎严苛,不仅体现在打底、勾线、上色等多个制作环节上,在创作前期,他还会花费大量时间对叶片大小、形态、色泽及完整度等方面层层把关,并将精心挑选出来的落叶洗净,垫上纸巾,压平后置于阴凉处自然阴干,才能得到一张合格的“画纸”。因此,在树叶上描绘一张完整的京剧脸谱,至少需要两天。
“每张树叶长得不同,每张脸谱制作的难易程度、耗时也不同。”《霸王庄》的黄隆基、《芦花荡》的张飞、《取南郡》的牛金、《三国大将》的典韦……前后历时两个多月,王宏斌已在树叶上绘制了10张京剧脸谱,薄如纸片的树叶上,脸谱以红、蓝色为主色调,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在树叶上画脸谱,面具、团扇、卡纸等都是王宏斌笔下京剧脸谱的载体。他把汉字与脸谱融合起来,通过文字与图案的双重表达,展现其中丰厚的意蕴。在王宏斌家中的客厅,数十个形态各异的京剧脸谱绘画作品整齐摆放,格外吸人眼球。“非遗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承和创新。我希望可以带动更多人投入京剧脸谱的创作中来。”除了自己留作纪念,王宏斌还把亲手制作的脸谱作品赠送给亲朋好友,在传递心意的同时,也将脸谱文化传播出去。
“非遗不应该闭门造车!”在社区各类非遗活动中,也时常能发现王宏斌的身影。他主要负责教授社区内老中青京剧爱好者手绘脸谱。“我希望借此能吸引更多人关注京剧脸谱,让这项创作技艺代代传承下去,重新焕发光彩。”王宏斌说。
在王宏斌的影响下,三岁的孙子也成了脸谱画的忠实爱好者,在给脸谱填色时格外认真专心。
最近,王宏斌又开始了自己新的挑战——尝试在树叶上做雕刻,“等做得稍微像点样子,再制作视频发出来给大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