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的味道》 黄美丰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年9月
□陈伟雄
那天,阳光静静地洒在办公桌上,心情忽然明亮起来。我兴致勃勃地拿起杯子,走到对面同事的桌前给花浇水。或许是冥冥中的安排,桌上一本烟灰色封面的书,吸引了我的目光。“烟火的味道”我轻吟书名,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一幅温暖的画面。人间烟火,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美好与感动。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书,读了起来。
《烟火的味道》是作家黄美丰创作的一本散文集。全书分为“乡关”“遇见”“读书”“行走”四个主题。笔触细腻,风格温暖,饱含着她朴实爽朗的个性,又融化着细腻敏锐的情感。如清澄的小溪流,真实自然,没有为文而文的矫揉造作。读她的文字,你会发现她笔下的乡间小镇,寻常巷陌,宛如一幅幅自然淳朴又充满人间烟火味的风俗画。
在这部著作里,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对乡情、亲情、友情的描写。
思乡,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著名作家潘向黎在写故乡泉州的文字中,曾这样描述过她与故乡的情愫: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有一些密码,地理的、历史的、文化的密码,埋在生活深处隐秘的角落,时间的齿轮转动,机缘的火花掠过,那个密码就像烟花一样被点燃。埋在作者黄美丰记忆深处的密码是什么呢?那是她遂昌王村口的老家。那里有她童年的影子,有香气四溢的美食,有大屋里的老故事。在她的文字里,我仿佛闻到了早米糕、黄米粿的香味,勾起了我的乡愁。我的故乡和遂昌属于交界之地,风俗文化接近,作者描述的美食我很熟悉,在童年的记忆中也会有这样的情景:“狭小的厨房里,炉膛火映着人的脸红扑扑的,小孩们围着灶台,在氤氲的蒸汽中眼看糕一层一层蒸熟,流着口水满怀期待。”
可惜在物质丰裕的今天,再也没有这样的期待了。时代的快速发展,美好的东西在慢慢消失,那雾气腾腾的灶火,鲜美的野生石斑鱼,散发着清香的薄荷叶,成了记忆,也成了回不去的乡愁。
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不仅表现在美食美味上,更表现在对家乡生态的忧患意识上。家乡的小河是她童年的乐园,在河里嬉戏玩耍,捉鱼捉虾,可是后来由于对小河失去保护,河水开始枯竭,甚至出现了污染,让作者感到深深的忧虑,甚至痛心。“小溪渐渐成了一潭死水,滋生出许多孑孓——水能濯万物,却有谁能为它一洗污浊?临水而居的惬意变成了深深的担忧,父亲常常失神地盯着河水发呆。”
可喜的是,随着政府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作者家乡的河道得到了整治,小河又恢复了以前的清澈洁净,你看河水缓缓流过,清澈见底,河边树木葱茏,满眼绿意,孩子们在溪水里追逐嬉戏,夕阳下父母在阳台上闲话家常,这样的一幅全新的乡村风景图,怎能不让作者感到高兴呢?只有对家乡深入骨髓的爱,才会去保护她,赞美她。
世间情感千千万,唯有亲情最可贵。2016年的夏天对作者来说是个黑暗的日子,他的丈去突遭疾病,生命垂危。在灾难面前,这个弱女子表现出惊人的坚韧,她冲破阻挠,选择坚守,选择了不离不弃。她坚信奇迹一定会发生。一百九十多个日日夜夜,她辗转奔波,四处求医,耗尽心神,终于把丈夫从死神手里抢救回来。她把这段锥心蚀骨的爱写成文字,感动了许多人。在《中秋日,病榻旁与夫语》《有一种陪伴叫相濡以沫》这两篇文章里,我读到了作者对爱的理解:
“我相信,即使在他看上去毫无知觉的那些日子里,他依然可以感知到我始终在他身边。因为感情从来不是在嘴里,而是在心上,在每一个细微的举动里。”
“长情如文火。人到中年,我们已经不会再情感激烈地表达爱恨,只是在日复一日,端茶倒水的陪伴中,相濡以沫。”
真正的爱情,源于彼此灵魂深处的相守。我为世间有这样重情重义的女子而深深感动。
一个心中有爱的人,对亲人如此,对朋友也如此。
对朋友、对同事,她发自内心的真诚。在《小城于你,永远如游子的家》这篇文章里,她写到相处七年的同事,他们有过愉快的共事经历,相似的性格,让他们亲如姐弟。同事的离职让她伤感,也充满了真诚的关切。“倘若,此后的漫长岁月,仍有寒流来袭,请记住,小城于你,永远如游子的家。”
在《流年碎忆》《永远的怀念》这两篇文章里,作者的文字充满伤感,她为朋友的不幸早逝感到悲痛。他们的音容笑貌,慢慢成了回忆,成了永远的思念。
在《烟火的味道》这本书里,除了感动生命中的许多遇见,吸引我的还有作者的戏曲情结,大杂院里的故事,家乡的山水,读书的感悟。这些都是作者生命里最美好的回忆,凝聚着一个成熟女性历经风雨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回归。
著名作家杨绛曾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后来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读黄美丰的《烟火的味道》,能让浮躁的心趋向平实,重归宁静与美好。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愿天下有情人都能被岁月温柔相待。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